第0526章 末將只是覺得南國太過於無能了

皇帝冊立皇太子的消息傳出,群臣雖然覺得詫異,但是想著國本穩固了,大宋帝位有傳承人了,所以也就沒有多想。

他們一起去給皇太子恭賀,恭賀大宋帝位有了繼承人,恭賀皇位傳承的穩定。

但是他們沒想到,等喜事操辦結束之後,宮內傳出了即將返回故國的北宋宗室當中有趙佶十個兒子的消息。

不知道是誰把這個消息送出來的,但是趙佶有十個兒子存活於世的消息確實挺讓人感到驚訝的,與此同時,群臣也終於回過味兒來了。

感情皇帝那麽急著想要把皇太子的身份確定了,為的就是防止趙佶那十個兒子回來之後可能對帝位傳承造成影響?

皇帝還是棋高一著啊。

現在就算有人想要借這個話題再起爭執,恐怕也不行了。

皇太子已經有了人選,他們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子孫後代考慮,萬一爭奪失敗,現在這為皇太子登基為帝,那登基之後第一件事肯定就是對他們這些老糊塗們下手,狠狠報復他們。

被皇帝報復,那滋味一定不好受。

於是這個內幕沒有在朝廷中引起什麽太大的爭議,群臣都很默契的沒有說話,明哲保身。

倒是北宋宗室即將返回的消息引發了臨安城內百姓和士子們的熱烈爭論,這個話題瞬間成為臨安城內的頭版頭條,霸版數日之久。

塵封的往事逐漸被人提起,三十多年前的屈辱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種種人們不願意提起的事情再次成為議論的話題。

於是一群文人墨客懷著悲愴的心情寫詩作詞,向罹難的皇室們表達他們的哀思。

當然也有一些反思人群,反思為什麽皇族們不是被大宋自己救回來,而是被光復軍救了回來。

他們覺得這對於大宋來說未必是好事。

不過這樣一來,金國覆滅的消息也終於在臨安城內坐實,再也沒有人懷疑光復軍沒能解決掉金國,也沒有人會去認為金國還能卷土重來。

一種迷茫夾雜著慶幸的情緒逐漸彌漫在臨安城內,上至官員下至百姓,在確定金國真的已經完蛋的消息之後,莫名的感到迷茫和慶幸。

被視為大敵的金國就那麽完蛋了,任誰也會感到迷茫。

南宋被金國威壓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來的屈辱經歷在他們看來是刻骨銘心的。

金國完蛋了,任誰也會覺得心裏輕松,感到慶幸,因為不用打仗了,不用面臨生命危險了,沒有金兵會南下了,危機解除了。

消息越傳越遠,越傳越廣,越來越多的人懷著輕松和慶幸的心情期待著即將到來的美好生活。

別覺得百姓不會這樣想,百姓其實是最高興的,因為金國完蛋了,歲幣這個壓在他們頭上的沉重負擔也就隨之消失了。

每年都要給金國上供的歲幣也是出自百姓身上,是一筆沉重的負擔,不僅要加重賦稅,還要加重徭役。

金國要黃金和白銀,這筆財富需要從南部山區一路運送到兩淮地區交割給金國,這其中一路奔波勞碌就是需要沿途百姓來承擔。

不僅要出錢,還要出力,一年一次,折騰的歲幣北上沿線地區的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土地荒廢,百姓大量逃亡,造成更大規模的流民潮。

而現在,金國沒了,歲幣也沒了,歲幣北上沿途附近的百姓是最開心的。

消息傳來,他們載歌載舞,歡欣鼓舞,謳歌著即將到來的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如此的氛圍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有那麽一批數量極少的人,他們敏銳地察覺到了光復軍取代金國之後北方形勢的變化和各種可能,以及南宋的外交戰線上是否可能出現某種變故。

在他們看來,覆滅了金國的光復軍已經做大做強,雖然同屬漢人,但是未必臣服南宋,如果雙方不能在外交談判場上取得進展,那麽很難說未來是否會形成新的割據對峙形勢。

乃至於光復軍會獨立建國,成為下一個金國。

這極少數人儼然是把光復軍當做一個並不友善的勢力來看待的,且對光復軍懷有戒備,代表人物是張浚才召回臨安不久的主戰派人士胡銓。

在得到光復軍攻破中都的消息之後,胡銓和少數視野比較寬闊的官員就建議張浚要戒備光復軍。

他們的理由是覆滅金國之後光復軍一定會膨脹,說不定會有稱帝建國之意,到時候該如何面對光復軍,就要拿出個章程來。

胡銓知道張浚力主和光復軍談判,希望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但是他認為光復軍不會那麽輕易放棄自己通過死戰得來的東西,覺得張浚的想法過於簡單。

不過他們的聲音很小,並不能引起什麽人的重視,在眼下被輕松氛圍席卷的臨安城內並沒有什麽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