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 張栻是復興會員(第2/2頁)

雙方對於道德,對於人類真善美品質的追求是一致的,且同樣追求一個人人平等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是儒家學士們從古至今的最高理想追求,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在現實實踐中,儒門學士們沒有實現大同社會的行動和主觀意向,反而墮入奢侈和腐敗之中,自甘墮落,背離聖人道德,將所學的一切拋諸腦後,全力追求金錢、權力、女人。

這種社會現實情況讓張栻大為悲痛、不滿。

而當他閱讀到了《洪武政論》並且了解到明國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時候,他意識到明國正在追求和建設的與儒家的至高理想大同社會其實是一致的。

沒有壓迫和剝削,沒有巨大的貧富差距,沒有人上人和牛馬之間的矛盾,所有的一切都坦誠相待。

官民之間、軍民之間的矛盾幾乎一掃而空,大家都在朝著建設美好家園而奮力拼搏,勁往一處使。

對於那些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的混賬東西,明國主張革命,主張清算,全面消除他們的罪惡,將他們的一切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配給農民,使得耕者有其田,輕徭薄賦,廢除不合理的苛捐雜稅,降低農稅稅率,保護農民的利益。

這些是南宋的儒家傳人們口頭上所追求而在現實中忽略不計的。

他們嘴巴裏喊著重視農業生產重視農民,實際上卻是極盡壓迫剝削之能事。

然而這些事情卻由政治口號上反對儒學、批判儒學的明國人所堅持,並且竭力實現。

儒家的傳人們放棄的歷史使命,被一群批判儒家的“異教徒”們堅持執行,並且初露崢嶸。

這是什麽諷刺的真相?

隨著張栻對這些真相的了解越來越多,他的思想動搖也就越來越劇烈,他就越來越意識到蘇詠霖在《洪武政論》當中所闡述的一些思想道理的真實性和正確性。

在沒有異端思想挑戰的情況下,儒學自己發生了異變,自己成為了自己最大的敵人和最後的掘墓人,儒士們放棄了自己曾經得以在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的真正武器——基層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