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趙不息不懂軍事

趙不息不和文官商量軍事問題的事情搞那麽幾天還行,可是時間一長,一些文官還對此頗有微詞。

他們說當太宗皇帝趙光義也曾經這樣做過,甩開文官政府只和樞密院商量軍事,結果慘敗。

事實證明就算是軍事,他們這些文官也是可以發揮一些作用的,不和文官商量的結果就是慘敗,很沒有面子,趙不息難道想步太宗皇帝的後塵?

但是他們再怎麽說也沒用,趙不息壓根不理睬他們,或許是因為被這幫家夥亂搞稅收問題搞得很難過很傷心,對他們懷著怨恨,所以想要提拔武官打壓文官。

不過他這樣重視樞密院重視武臣,武臣們一開始還挺高興的。

武臣們素來在文官面前沒什麽底氣,可現在皇帝親近他們,他們覺得天天和皇帝待在一起可以提高他們的地位。

並且趙不息也給他們找了一個不錯的援軍——川蜀本地的地主老財們。

起義軍是農民起義軍,自打開始造反就和地主老財們是死敵,他們打擊官府之後緊接著就打擊地主老財,把地方上的地主老財們揪出來掛上東南枝,或者點了天燈,鬥爭搞得轟轟烈烈。

所以地方上的地主老財們是成都朝廷的天然盟友。

發現這一點之後,趙不息敏銳地察覺到這些地主老財們對成都朝廷的價值所在,於是趙不息下令加封各地願意奮起和起義軍交戰的地主老財們做假指揮使。

他們可以自行招募兵員,自行籌備武器裝備,奮起反抗,為朝廷分憂,還宣布將在平定起義之後大封有功之臣,給他們加官晉爵什麽的。

有人說這是強枝弱幹的昏庸之策,但是趙不息卻認為這是雙刃劍,用的好了,這把劍能救國,所以就要看他的操作如何了。

毫無疑問,這一手的確是幫成都朝廷穩定住了局勢,也為軍方減輕了壓力。

地主老財們得到了朝廷的允許之後不再縮手縮腳生怕被打擊,立刻爆發出了自己隱藏多年的力量,和起義軍展開殊死搏鬥。

這對軍方來說當然是大好事。

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趙不息總是待在樞密院似乎並不是什麽很有正面意義的事情。

因為趙不息並不懂軍事。

就比如吳璘最早擬定的對付各地起義軍的策略是先近後遠,先易後難,先禮後兵。

因為吳璘覺得起義軍太多,分部範圍太廣,他能動用的軍隊只有五萬,且糧餉有限,實際上難度很大,所以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方案,按照這個方案走,好盡快平定各地起義軍。

先打近的,然後對付距離稍微遠一點的,距離最遠的,應該派出朝廷官員許以很優厚的條件,招安他們。

只要願意接受招安,那就收下他們,允許他們做官,然後讓他們帶兵去打其他的起義軍,為朝廷效力。

說白了,起義軍要麽是給逼的活不下去了,要麽是跟風起義,本身所訴求的就是食物、錢、女人和地位。

給他們,都給他們,只要願意招安,一切都好說,這樣決定能讓一部分起義軍轉過頭來成為朝廷軍隊。

然而面對這個策略,趙不息卻感到很不愉快。

招安?

這個時候了還要招安?

他們都不知道殺了多少官員了,這要是招安了,朝廷顏面何在?鐵拳威懾何在?

“賊軍不過是一群一群的烏合之眾,最多的也才十余萬人,老弱病殘還是多數,能打仗的賊人從數百到數千人數不等,朝廷大軍裝備精良,訓練多時,為什麽不分兵擊而破之?

招安這種事情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需要去做的,有損朝廷威嚴,容易讓人覺得朝廷無法平定叛亂,所以才不得不招安他們,更會讓覺得只要造反就能招安做高官,這種事情怎麽能做呢?”

吳璘連忙解釋。

“並非如此,這只是緩兵之計,讓他們思考到底是改接受招安還是繼續作亂,使他們停止繼續作亂的同時,還能在他們內部造成矛盾,使之互相爭論不休,運氣好一點,還能引發他們的內鬥。

如此一來,朝廷就能集中兵力消滅距離更近的賊軍,穩定成都周邊地區之後就能分兵出擊,消滅更多賊軍,等那些被招安的賊人作出決定的時候,朝廷已經占據絕對優勢,不需要招安了。”

趙不息聞言緩緩點頭,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但是很快又皺起了眉頭。

“這樣做豈不是毫無信譽?說了要招安卻又突然改口,這對於朝廷來說是非常損害信譽的事情,一旦讓人覺得朝廷言而無信,之後朝廷真的想做些什麽的時候,不就沒有人願意相信朝廷了嗎?”

吳璘很郁悶。

“陛下,這兵法說,兵不厭詐,行軍征戰,談信譽是沒什麽必要的,只要能取勝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