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3章 國旗(第2/2頁)

大明需要這面旗幟來宣示河南河北並無區分、江南江北固為一體,宣示地無分南北、人無分漢夷,都是大明疆域、大明子民。

一面共同旗幟的重要性,是很多人都不曾意識到的,蘇詠霖將之提出,將之交付討論,便在朝廷範圍內引起一些議論。

不過終究這不是什麽傷筋動骨的大事,所以並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只是就這面旗幟到底該怎麽設計產生了不少爭論。

有些人建議使用文字,有些人則建議使用圖案,有些人建議旗幟上體現出山川壯美,有些人則建議旗幟上出現英雄人物。

蘇詠霖將這些討論交付國務會議,將整個朝廷、整個復興會組織都納入初步討論,然後很快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比如大部分人都認同旗幟上使用圖案而非文字,理由是圖案比起文字擁有更加直觀的視覺沖擊力,不需要讓人閱讀文字之後再去思考含義,直接就能通過圖案認識到含義。

且使用文字的局限性很大,最直接的局限性就是神州大地上還沒有那麽多具備讀寫思維能力的識字人口,掃盲依然是大明目前最艱巨的文化使命。

再有就是全世界範圍內識得漢字的人也不多,掛上帶有文字的旗幟他們未必明白,而圖案則一目了然,告訴他們這就是大明的旗幟,他們看到了自然就明白,還特別方便傳播。

於是國務會議很快達成一致,認定國旗采用圖案作為基本組成,不使用文字。

接著就是國旗上圖案的內容,這也是核心討論點。

有人希望是山河壯麗之美,有人希望是古來英雄豪傑,有人希望是某種動物的象征,有人希望是歷史的某種具現化。

這方面,大家討論的非常激烈,國務會議上互相爭論的人非常多,各地的觀點也都非常激烈。

比如壯美的山川那麽多,到底要把哪個或者哪些放在國旗上?且山川壯美多有地域性,用黃河還是長江?用泰山還是嵩山?

經過一個多時辰的爭論之後,大家率先就把這個建議否決掉了。

接著是英雄豪傑人物的圖像,大家爭論不一,而唯一能得到所有人認同的就是蘇詠霖的圖像,而蘇詠霖直接擺手拒絕。

“我一個人可不能代表大明,你們也不要把我當做什麽神明一樣頂禮膜拜,完全不需要。”

蘇詠霖拒絕了,那麽這個建議也就被否決掉了。

接下來動物的象征,歷史的具現化等等,也被很快否定,不被接受。

而越到後面,會議的討論方向就開始朝著明國的國家屬性去了,很多人都提出是不是可以從明國立國的過程中找一些特殊的存在來作為明國的象征。

這個方向很受蘇詠霖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