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章 他拒絕妥協(第2/2頁)

蘇詠霖點了點頭。

“自己找死,便沒有不允許他們去死的理由,既然不願意活在新時代,那就死在舊時代好了,眼下整個福建路的戰事快要結束了,泉州作為財賦重地,之後要多多幫助周邊諸州府,你要做好安排。”

“嗯,這方面我會做好安排的。”

林景春點頭道:“漳州和南劍州的戰爭規模最大,資金支持也會及時到位,其他州府的資金支持也不會缺少,泉州能支持到的都會支持到,畢竟泉州最不缺的就是錢。”

林景春這話倒也不是平白無故說出來的。

二次明宋戰爭之後,林景春和財政部相關部門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整頓了一下泉州、廣州這兩大海港,將一切調整到位了,然後就重開了海上貿易。

說到底還是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拳頭產品非常給力,海外諸國無法生產,但是又非常喜歡。

盡管經歷了明國的強力約束和調高稅率的操作,等海港重開、貿易重啟之後,他們還是購置了大量貨物帶走,並且很快重來泉州、廣州,繼續從前的貿易。

當然,這一次他們的貿易對象不再是宋國市舶司、商人,幾乎都是明國方面的官員和商人了。

他們需要向市舶司繳納更高一些的稅率,並且購買商品的價格也提高了,理由是戰亂不休,運輸生產不易,產品產量下降,不得以提高價格來平賬。

之後明國市舶司更是告訴他們,因為四川叛亂,所以蜀錦生產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蜀錦不能按時供給,所以感到很抱歉,蜀錦的貿易可能要暫時受到沖擊了。

之後,還在市面上流通的蜀錦的價格就在各國商戶的惡性內卷之下直接上天,各國客商尋求一匹蜀錦難於上天,為此付出的財富和稅款更是數倍於過往。

一直到洪武七年年末這一段時間,蜀錦的價格才終於回落到了一個相對正常的區間。

經過這一段極限操作,明國市舶司和財政部更加確定海外各國的客商對絲綢、瓷器等商品的需求幾乎屬於“剛需”,某種意義上的不可或缺、無法替代,在規則允許的範疇之內,明國方面可以任意操作,以攫取高額利潤。

不過林景春還是維持了基本的理智,沒有讓底下人提出的各種坑人的規則予以實施。

他認為做生意還是要講究一個基本的規則,不能主動破壞這個規則,否則今日之剛需,明日也會被毫不留情的拋棄。

畢竟絲綢、瓷器和茶葉不是糧食那種沒有就要死的硬核剛需,真把人家搞急眼了不跟你玩了,就沒錢掙了。

慢慢來,講究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給他們良好的交易體驗,這錢還有得賺,還能造福子孫後代。

能下金蛋的母雞可不能殺了吃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