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5章 古爾王朝的介入(第2/2頁)

明軍方面已經要求西喀喇汗王國國王馬斯烏德至少整頓兩萬人馬隨同明軍一起出征,現在本身決定增兵至三萬人,湊個五萬人的聯軍。

花剌子模國方面才被西遼幹廢了主力,短期內湊不出太多的軍隊,現在主要就是看古爾王朝那邊到底能湊出多少人來。

這將直接影響大明對古爾王朝的實力推測,也將直接影響到大明未來在安西和北庭兩個行省的駐軍人數規模。

受到糧食生產和運輸問題的直接影響,大明在西域之地無法長期保持十萬以上的軍隊規模,隨著兩大行省的安定,第二兵團和第六兵團的軍隊正在有序組織撤退。

未來大明在西域兩大行省的駐軍計劃其實也就是根據聚居點來的,因為西域能生存人的地方並不多,主要就是綠洲,所以大明駐軍也好,交通道路也好,都是隨著綠洲來建設的。

如此一來,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廣大地區在未來都將是無人區或者少人區,自然也不需要太多軍隊留下來駐守,現在是有行軍存糧支撐,耗費巨大但也是也能維持。

未來一旦進入常規狀態,在生產建設兵團搞起來之前,數量太大的軍隊是無法立足於當地的。

所以蘇詠霖還是打算在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留下數量不多的軍隊,由第二兵團和第六兵團共同承擔守備職責,不單獨設立主戰兵團駐守,以減輕軍事負擔。

這個問題上,蘇詠霖和參謀總部充分參考了當年經營西域、中亞十分成功的唐朝的策略。

唐朝極盛時期,也就是開元、天寶年間,在西域的正規駐軍人數約四萬五千人,分屬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看似數量稀少,而疆域廣大,四萬多人控制者百萬平方公裏的廣大疆域,很難達成目標。

實則不然。

唐朝極盛時期,國威遠播四海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天可汗的名號也絕對不僅僅只是名號。

從長安出發到中亞地區,在並非本國直屬領土而是羈縻勢力範圍內的諸多小國、部落都對唐帝國俯首稱臣,一旦出事,他們是有出兵義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