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1章 知錯能改謝元良

在謝元良真正的改過自新之後,他接著蘇詠霖的步伐,在廣州當地和廣州以外的地方大量推行基層政權搭建,構建各級組織和政府之間的溝通渠道,從無到有擴大了廣州復興會組織的規模。

接著他又在各地民情咨詢室的工作上做了很大的成績,從無到有建起了各地民情咨詢室,充分與民眾相結合,構築了相當通暢的傳遞渠道,不斷為民眾辦事。

洪武十年、洪武十一年兩年政務、復興會考核,謝元良在朝廷體系和復興會體系內的評定都為優等,是極其少數的在兩個層面的評定都達到優等的官員、會員。

於是在洪武十一年三月,謝元良正式晉升為廣東行尚書省參知政事,正式主政廣東行省,成為廣東行省建立以來的第一任參知政事。

而後,廣州復興會組織和各地的臨時組織正式得到復興會中央的承認,擴編為廣東行省復興會分部,復興會在廣東行省各州府、各縣的組織開始全面設立。

謝元良隨之晉升為廣東行省復興會分部副主任,正式進入了大明朝廷高層和復興會組織高層,一掃過去的陰霾,走上了人生路的新途徑。

這一段時期也是廣東行省的大建設大開發時期,基本上繼承了之前一千年廣東地區開發的成果。

謝元良事必躬親,戒驕戒躁,奉行蘇詠霖深入地方做調研然後再頒布政策的辦事方法,帶人一個縣一個縣的調研、考察,統計荒地、良田、山河湖澤的面積,對各地農業生產和工商業發展的前景做評估。

從洪武九年到洪武十年年底,各地不斷爆發小規模叛亂的同時,謝元良不辭辛勞危險,花了十六個月的功夫對整個廣東行省做了深入細致的調研和考察。

在此基礎之上,他在洪武十一年年初提交了一份《廣東行尚書省發展要略》的奏表給到蘇詠霖,洋洋灑灑近百萬字。

蘇詠霖看後,對這份奏表大加贊賞。

他注意到謝元良以縣為報告單位,一個縣一個縣的詳細描述這個縣的歷史沿革、地理水文狀況、氣候狀況、土地狀況、資源狀況和人口狀況,對這個縣的農業發展前景和工商業發展前景作了預估。

並且他還通過較為精密的計算對這一地區發展起來所需要的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做了預算,給出了詳細可靠的數據。

對於這種嚴謹的態度,財政部那邊首先給出了高度評價,認為全國的地方官員要是都有謝元良這樣的辦事態度,他們的統籌規劃就輕松太多了。

當時林景春還對謝元良大加贊賞,說地方上多一個這樣的官員就能讓他多活十年。

蘇詠霖聞言還調侃說多十個這樣的官員是不是能讓他多活一百年。

該說不說,說一百遍我知道錯了還不如做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謝元良認真改正錯誤的行動蘇詠霖看到了,也讓蘇詠霖知道謝元良是真的改過自新了。

所以在提拔的問題上,蘇詠霖也不會含糊。

之後,蘇詠霖提拔謝元良的同時,也將這件事情廣而告之。

他將謝元良樹立為地方官員有為理政的典範,大力表揚,號召全國官員學習謝元良腳踏實地走遍山河的精神,踏踏實實做事情,認認真真搞評估,不要搞些假大空的事情。

有了謝元良的帶動,倒的確在全國官員群體中,尤其是中高層官員群體中掀起了一波下地方調研的潮流,並且隱隱有讓這種潮流成為固定慣例的趨勢,這是個好事。

過去,一些高層的地方官員對於自己的轄區的了解較為片面,主要靠下屬匯報而不是自己去調研,對地方的了解有“懸浮”的特征。

這種情況深為蘇詠霖所詬病,多次斥責這些高層地方官員脫離群眾。

而現在有了謝元良這個榜樣的帶動,蘇詠霖也能有的放矢,針對性的解決這個問題。

謝元良在廣東行省帶起一波新的潮流之後,在具體的發展上面也沒有拉跨,能分析能調研,一樣能做事情。

廣東行省初建,雖然通過土地革命和打土豪積累了第一筆財富,但是財富數量有限,所以需要中都財政部提供資金支持。

蘇詠霖和財政部開會,答應了廣東行省的請求。

其他行省需要財政支持都是中都直接撥付的,而廣東這邊因為有廣州市舶司的存在,所以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將廣州市舶司每年的關稅收入撥付一定數額交給廣東行省作為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支持。

有錢有土地有人力,謝元良就大展拳腳,在廣東行省開展了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運動,勸農勸耕。

兩年多的時間裏,謝元良就讓廣東行省正在耕種糧食的土地面積增加了兩倍有余,大生產運動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