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諸位,可有願意與我同行的?

有了蘇詠霖的調和與保證,周翀便沒有那麽多的顧慮了。

他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明白,回去之後會做好一系列的先期工作。

吏部整體並入組織部、不裁撤什麽官員是進行這項改革的前提條件,周翀必須要做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不僅要讓吏部沒話說,組織部內部也不能有什麽抗議的聲音。

總而言之,他需要兼顧方方面面的利益,防止阻力過大影響到改革本身,想要做好這件事情並不容易。

當然,這也是後話,是當下問題的深層次原因,解決這件事情光解決深層次問題還不行,也要在表面上正大光明的把迫在眉睫的立太子之爭給解決掉。

從吏部開始蔓延的對蘇詠霖立太子一事表達支持的群體為數不少,目前來看還是一群中低級官員,中上層官員還沒有幾個公開表態支持的,似乎都在顧慮著什麽。

膽子大一點的,如孔茂捷和周翀,也沒有公開做出什麽表態,顯然中高級官員對這種事情懷有更多的想法,也更加不容易做出什麽表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詠霖並沒有那麽簡單就能得知自己的這些官員們到底懷揣著什麽樣的想法,但是他覺得會露出馬腳的人始終是忍耐不住自己的欲望的。

比如潘勇建,雖然看上去從未表露過自己的公開態度,但是稍微一調查,就能查出一堆黑歷史,很容易就能讓蘇詠霖鎖定目標。

之所以沒有現在出手,只是蘇詠霖還想等等看眼下究竟還有多少人懷揣著對未來的惶恐不安,以及這種惶恐不安到底能多大程度上影響理念。

順便也能讓他發現一批隱藏在人民內部的敵人,好把他們的一切都給調查清楚,把他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讓他們無處躲藏。

孔茂捷和周翀秘密離開之後,並未引起什麽人的注意。

而在此之後,七人決策小組中的其余四人也懷揣著各種各樣的想法秘密前來拜見蘇詠霖。

他們當中態度最溫和的是蘇詠霖的內閣首輔陳到。

他十分溫和的勸誡蘇詠霖不要立太子,否則會在整個復興會群體當中引起巨大的思想混亂,會讓明國好不容易營造的局面毀於一旦。

他從蘇詠霖和大明國的切身利益出發,勸說蘇詠霖不要聽信某些人的說法,覺得立太子就能怎麽樣,事實上立太子也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

他們當中態度最不溫和的是辛棄疾。

蘇詠霖本以為辛棄疾身居高位那麽多年,從十八歲的熱血少年到三十而立的中年男人,怎麽著也該更加沉穩了。

結果顯示,辛棄疾並未忘記十八歲那年的熱血。

“當年我曾對您說過要去投宋的事情,這是後來您用來打趣我的慣用手法,也是我深深感到羞恥的事情,那麽多年過去了,我以為我已經忘了這件事情,但是我並沒有。

這幾日我輾轉反側,晚上睡不著覺,然後就坐起身子來思考,如果說您因為這一次的生病而決定立太子來穩定人心的話,那麽我會感覺這十幾年的奮鬥白費了,還不如去投宋,反正結果都一樣。”

辛棄疾十分氣憤的面對蘇詠霖,勇氣十足。

這讓蘇詠霖倍感欣慰。

這至少證明自己一手提拔起來並且一直團結在身邊的核心力量並未變質,這七個人的確有值得自己托付大事的操守的存在。

歷經風風雨雨,還能在自己面前說出這樣的話,表明自己的態度,這實在是一件讓人感到愉快的事情。

這七個人的表態,讓蘇詠霖一掃因為潘勇建的墮落而感到憂郁的情緒。

怎麽說呢?

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同時存在於一枚硬幣身上,至於到底是正面還是反面,在它落地之前,沒人知道。

蘇詠霖也不知道。

隨著時間推移,關於立太子還是不立太子的爭論在朝中越發的激烈,很多人都沒有繼續閉口不言,而是正大光明的站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讓蘇詠霖欣慰的是,絕大部分人都認為立太子是不對的,有違蘇詠霖自己作出的政治承諾。

在大家都希望他立太子的時候,他表態自己不立太子,要做終皇帝,把調子起的那麽高,要做一個另類的千古一帝,那麽現在又要食言而肥,這是千古一帝的作風嗎?

沒人願意接受這種結局。

剩下來的少數人無非是覺得他們摸準了蘇詠霖的私心,覺得蘇詠霖私欲膨脹無法遏制,所以特地試探一下大家。

他們覺得這是好機會不能放過,一旦放過了,下一次蘇詠霖鼓起勇氣想要變質就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了,他們想要改變自己的劣勢處境的機會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有了。

所以機會不能放過。

蘇詠霖那邊越是不發聲,越是繼續用病休的理由待在皇宮裏不出來處理政務,這幫人就越是認為蘇詠霖應該懷揣著莫大的私欲在等待著最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