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7章 大明沒有合夥人(第2/3頁)

與之相比,寒微出身的韓信反而更像是劉邦麾下的打工仔,因為他投靠漢軍的時候,並沒有攜帶任何資本,只有他自己的聰慧的大腦,若非蕭何慧眼識珠,韓信恐怕不會有兵仙的美名。

雖然韓信最後做到了楚王、齊王,但是他本質上依舊是劉邦麾下的打工仔,沒有劉邦的提拔與任用,他上不了台面。

所以在他後面對劉邦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憤不平的時候,想要起兵造反,一來念及劉邦的提拔之恩,二來限於自己打工仔的身份,恐天下人非議、不服,認為他是白眼狼,最終無法下定決心。

呂氏家族就完全不同了。

呂後臨朝稱制,百官鹹服,無人敢不從,究其原因,呂後所代表的呂氏家族是真正的大漢頂級合夥人,時人都認為大漢天下有呂氏一份。

要不是呂後執政後期呂氏族人過於囂張跋扈得罪了太多人,以至於打工仔們決定下克上,群起而上把合夥人幹掉了,西漢皇帝估計也無法像後來那麽強勢。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自身並沒有太大的勢力,最早起兵的時候甚至要騎牛上戰場,可見資本之薄弱,而他麾下雲台二十八將各個都是出身豪門廣有資本,加入劉秀集團也是帶資進組,於是成為東漢合夥人的一份子。

所以東漢皇帝普遍就顯得不是那麽的強勢。

搞清楚合夥人和打工仔的區別,就能看清楚歷朝歷代開國帝王在面對功臣問題的時候是個什麽樣的態度。

他們誅殺的功臣,大部分都是搞不清自己身份的打工仔,他們本身依靠平台才得以登上高位,卻誤以為自己就是平台,膨脹了,於是被殺了。

而真正意義上的合夥人往往都活得好好兒的,不出大事、鬧得天怒人怨,就不會有事,有些低調做事的合夥人家族甚至可以與國同休。

帝王的強勢與否,也和自己創業過程中真正掌握的資本比重有關系,更多依靠自己打天下的,則更加強勢,而更多依靠天使投資人的,則相對弱勢。

大明是個什麽狀態呢?

大明的前身光復軍原本的確是合夥人狀態的,三巨頭趙開山、蘇詠霖和孫子義各自代表一股勢力,互相牽制,誰也不能壓倒誰。

結果趙開山能力有限,野心膨脹,自絕於天下,原本能算是大明合夥人的趙氏家族退場了。

孫子義也是能力有限,被金軍合圍,幾乎被打崩掉,蘇詠霖臨陣救場千裏奔襲,挽救了孫子義。

孫子義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撐志向,遂主動放棄合夥人身份,急流勇退,甘願做蘇詠霖的打工仔,於是孫氏家族也失去了合夥人身份。

至於現在那些鼎鼎有名的五虎大將之類的大將還有高官們,各個都是蘇詠霖一手帶出來的部下,教他們讀書寫字,給他們吃飯穿衣,救了他們的命的也不在少數。

這些人沒有資本,更是全靠蘇詠霖才能活到現在,那個階段蘇詠霖是純支出,他們從一開始就是打工仔,身份從沒變過。

於是光復軍發展而成的大明國從一開始的本質上就成為了蘇詠霖一個人的“獨資企業”。

大明沒有合夥人。

對於大明國這個“獨資企業”,蘇詠霖就算主動讓權,選拔了八個最優秀的人進入他的“董事會”,只要他還活著,就不能改變其屬性。

請客結束了,蘇詠霖希望他們迷途知返,不要亂搞事情,平平穩穩地接受現實,那麽他就沒有必要走出下一步。

而一旦他認為有必要走出下一步,就意味著大家全面決裂的開始。

蘇詠霖還是那個天下無敵的大明國的靈魂一般的存在,沒有人可以與他抗衡,一旦他決定要對付誰,那某人的下場一定不好。

過去的無數實例就那麽擺在眼前。

不管是企圖用政治手段對抗他還是用陰謀詭計甚至是軍事手段對抗他,在他的威望面前,一切都是無解的。

對於這樣一個特殊存在,部分沒看清楚問題本質的中央代表心懷強烈不滿,可當他們想要做點什麽的時候,卻沮喪的發現自己什麽都做不到。

檢討當然不是真心的檢討,只是渡過災難的方法,他們還是不願意接受新時代的到來和民眾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盡管如此,他們也不知道有什麽方法能夠逆轉局面。

他們現在唯一的念想就是輪到自己的那一天稍微晚一點,或者……

幹脆讓蘇詠霖趕快被老天爺收走算了。

他們唯有這個想法。

這一年的三月中旬和下旬,中央代表們和民眾代表們陸陸續續離開了中都,返回了他們的崗位所在地,繼續他們原來的生活。

中都城也漸漸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恢復了它的日常,並且由舊的日常開始發展,開始了一段全新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