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

張希孟擬定的這一套軍規,看起來很復雜,其實也很簡單,只要區分開,就很容易理解……比如有針對軍容的,要求衣帽整潔,定期洗澡,注意個人衛生,不許隨地大小便等等。

也有針對軍隊財務的,比如軍餉必須發放給每個士兵,不許克扣,采購軍需物資,不許以次充好,不許缺斤短兩,要定期公開支出,接受評議。

再有就是士兵個人行為,不許賭博,不許酗酒,不許逛青樓等等。

其余的諸如服從軍令,繳獲歸公,保守秘密等等,則是對作戰的規定……所以經過一番梳理,就會發現,這些規定都可以稱得起合情合理,算不得多繁雜。

可問題是在一些新歸附的將領看來,這就太不可原諒了。

怎麽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什麽都給管了。

還給不給他們一點權力了?

試問哪一家的軍中,自己的兵不歸自己管?

那我們以後還怎麽指揮士兵作戰?他們要是不怕我們,不聽軍令,那又該怎麽辦?

亂七八糟的聲音,到處都有,不過很顯然這幫人還不敢直接針對張希孟。而且由於是剛剛歸附,在老朱身邊也沒有能說得上話的人,也就只能抱怨一下。

當然了,他們還有一個手段,那就是跟主動離開,另尋出路。

老子投元還不行?

池州的一些元軍就準備反復橫跳一次。

不過還沒等他們動手,從和州方向,就送來了一批軍糧。

這是很驚人的事情,眾所周知,和州剛剛經歷了戰亂,十萬元兵鬧騰得很兇,有不少地方的莊稼都遭到了破壞。

無論怎麽看,都只會減產,損失慘重。

即便如此,和州也有糧食送來?

事實證明不但有,而且還不少!

戰爭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也不能忽略另一件事。

那就是各地廣泛組建民兵之後,元軍很難肆意進入農村,燒殺搶掠。而且老朱又把和州城留給了元軍。

這樣一來,綜合估算,和州的夏糧只損失了一成五左右。

另外由於抓到了大量俘虜,李善長直接下令俘虜參與夏收,這樣一來,勞動力充足,糧食不必爛在田裏,對於和州百姓來說,絕對是一個大豐收。

朱元璋和張希孟心心念念的夏收總算是有了盼頭。首批五萬石糧食,運送到了江南,後續還有更多。

面對飄著香氣的粳米,下面的士兵終於無話可說,尤其是巢湖水師的士兵,廬州跟和州距離不遠,和州百姓過得怎麽樣,他們有目共睹。

好些家屬都給士兵寫信,告訴自己的孩子,好好跟著上位,爭取盡早授田,早一天拿到土地,早一天耕種,秋收的時候,咱們家就能吃到白米飯了。

一邊是家人的殷殷期盼,一邊是將官們的抱怨,到底該聽哪一邊呢?

大多數的士兵還是做出了聰明的選擇,上位是真心對咱們好,別傻了,這麽多年,有誰真心給咱們分過田?

此刻江南的朱家軍,處於一種很奇怪的狀態……上面的一些將領不情不願,覺得約束太多,權力太小,待遇太差,都不許我們克扣軍餉了,還讓不讓人活了?

但是普通士兵又覺得上位是好人,應該跟著上位。只是他們也缺少帶頭人,心裏有話說不出來。

說到底還是一個問題,不管有多雄才大略,有多少絕妙的辦法,還是要人去落實才行。要把宣傳做到位,才能得到士兵的支持。

張希孟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他只能盡量從江北調撥老兵過來,然後從老兵當中選出一批識字多的,脾氣好的,會講道理的,充實到新兵中間,給他們講道理,做工作。

張希孟也抽空找普通士兵談心,了解他們的狀況,引導他們講出心裏頭的不平……總而言之,效果還算不錯,但總還是效率不高。

似乎缺點東西,就是那種靈活生動的,可以最快打動人心的……正在張希孟思索的時候,也先帖木兒來了,不但他來了,還帶來了兩個年輕人。

“拜謝救命之恩!大恩大德,沒齒難忘!”

也先帖木兒跪在地上,發自肺腑,嚎啕大哭。

那兩個年輕人別扭了少許,也跟著跪下了。

這倆兄弟大的叫哈剌章,小的叫三寶奴。

他倆是親兄弟,他們的爹大名鼎鼎,就是那位不久前被罷免的大元丞相脫脫!

沒錯,前些時候也先帖木兒懇請救回兩個侄子,朱家軍做到了。

叔侄相見,哭得那叫一個稀裏嘩啦,感激涕零。

脫脫被發配雲南,已經有消息傳來,說是脫脫遭到了暗害,已經死了。

大元朝的鬥爭一向如此,斬草除根,絕不留情。

作為脫脫的兩個兒子,哈剌章和三寶奴的下場也肯定不會好,可以說命懸一線,朱家軍能把人救過來,也先帖木兒豈能不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