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

張希孟在前面講過天子使命,歸結到了均分田畝上面,由此可以說是確定了朱家軍的最高準則。

不過彼時的張希孟還有一半的東西,沒有說透,或者說沒有來得及講清楚,為什麽兼並土地是錯的,世家大族是擁有了土地,但是很多世家豪族不是壞人,至少表面上不是,他們主持公道,照顧孤寡,在地方上修橋補路,興辦學堂,教化風俗,鼓勵良善……

真的仔細去觀察,從裏往外審視,你會發現,世家地主也並非一無是處,老百姓也不都是視地主如寇仇。

張希孟主張打擊豪強,均分田畝,雖然在朱家軍中,得到了支持,但是在李善長統轄的文官體系中,並不是那麽受歡迎,或者幹脆點說,陽奉陰違的人多了。

這裏面既有利之所在,可也有部分道理沒有講清楚。

時至今日,總算能夠說透了。

一個人的最基本需求,就是吃飽穿暖,有一塊地,幾株桑樹,男耕女織,自自然然。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幾千年的農村,也都是這麽過來的嗎?

至少說,自從秦漢,乃至更早的春秋戰國時期,就不是這麽簡單了。

眾所周知,犬戎滅了西周,戰國年間,匈奴不斷南下進犯……中原大地,分成一堆國家,彼此攻伐不休。

為了應付內憂外患,建立統一的國家,已經成了諸子百家大多數的主張,只不過是對於哪國能統一天下,用什麽手段策略統一天下,有所分歧而已。

自從秦漢建立大一統之後,中原的格局為之一變,對外建立赫赫武功,解決匈奴威脅,對內勵精圖治,天下安寧,百姓樂業,取得了難得的發展。

但是大一統王朝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那就是需要維持龐大的官員行政隊伍,養一支強大的常備軍。

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看,就是在男耕女織的基礎上,每年都要固定拿出一部分收獲,去奉養皇帝百官,支撐兵馬開支。

而在農業社會裏,可以充當一般貨幣的,除了部分絲綢絹帛布匹之外,最是糧食!

糧食是一切的根本,填飽肚子,繳納賦稅,地租,存糧備荒,對抗各種風險……所以身強體壯的男人,才是天然的一家之主。

就算女人心靈手巧,能掙更多的錢,也不管用,畢竟錢不能帶來真正的安全,糧食才行!

這是農業時代的一條基本法則,不過這只是事情的一半,還有另外一半,是很多人忽視的。

每當天下太平,人丁滋長之後,土地都會變得緊張,而且農業社會發展雖然緩慢,但是卻並非不發展。

經過漫長的積累,總會有新的農具,高產作物出現,土地在精耕細作之下,能產出的糧食也會更多。

以宋代為例,在引入占城稻之後,一個農夫耕種一年下來,產出的糧食大約能養活三個人,是遠遠超過前代的。

家裏的勞動力有了富余,又該怎麽辦呢?

聰明如你,會不會立刻想到,發展工商業,吸納多余勞動力,創造更多財富呢?

順著這個思路,是不是該提升女人的地位,把她們從家庭的束縛中釋放出來……進作坊工場,從事手工業,繅絲織布,改善家庭狀況,順便也增加朝廷稅收,實現國富民強。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來考慮,其實張希孟做的事情,在宋朝就該做了,甚至說在府兵制崩潰的唐朝,就可以做了。

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事情並不超前,而是恰到好處。

不過再看看歷史,就會發現,並沒有走這條看似理所當然的道路,而是選了另外一條路。

自宋代開始,尤其是南宋之後,理學漸漸興起,男女大防也越來越嚴重……北宋時期已經把女人裹小腳與洛陽艷麗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並指為天下之奇!

南宋初年,趙令時撰詞《浣溪沙》,其中一句:“穩小弓鞋三寸羅。”從此,“三寸金蓮”成為婦女小腳的代稱。到南宋末年,婦女裹腳已經比較普遍。到元代,竟使婦女以不裹足為恥辱了。

當然了,此時裹足還只是社會上層的選擇,普通婦女裹足並不多,但是總體趨勢還是越來越多,裹得越來越嚴重。

到了歷代聖明天子臨朝,從無一個昏君的太平盛世,婦人不但大半裹足,而且還要裹到骨頭斷裂,雙腳變形,如同殘疾,當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了。

順著這個思路看下來,就會得到一個很殘忍的結論。

農業技術提升,勞動效率增加,農業產出變多……並沒有釋放出來更多的勞動力,恰恰相反,有人弄出了另外一個奇怪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女人徹底拴在家裏,廢掉一半的勞動力。

而且一旦女人離不開家門,男人也要留在家裏照顧妻兒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