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

徐達湖口一戰,天下揚名,儼然世之猛虎,他代表的就是朱家軍幾十萬將士,向前一步,屍山血海,長刀揮動,血流成河。

這就是一位頂級大將的壓迫,站在他的面前,這些文人脆弱得如同雞蛋,一腳下去,能碎成一地。

但是曾經的他們並不是這麽脆弱的,恰恰相反,哪怕北宋最強的武夫,在他們的面前,也是不堪一擊,只靠著捕風捉影,鼓弄唇舌,鋪天蓋地地誣陷,就足以逼死一個頂級將領。

到了南宋,那就更厲害了。

莫須有一出,簡直把害人弄成了玄學……以前還要講究羅織罪名,設計陷害,這回好了,想殺你,莫須有!

不過話說回來,那些都是曾經,如今文人的勢力下降到了最低谷,準確說是傳統文人,他們左右不了朱元璋,更左右不了徐達這些將領,處境萬分尷尬。

只不過面對著撼動根本的刨祖墳行動,他們不能不有反應。

錢唐強忍著恐懼,努力挺直胸膛,朗聲道:“讀書求學,自有一定之規。少時發蒙,或在家中,或在臨近蒙學,意在讀書識字,稍通道理,隨後年紀稍長,求名師,訪高友,增長見聞,積蓄學問。至於入書院,求學於名家,成就學業,便是要參加科舉,入朝為官,效命君王,輔國治民……在下言說白鹿洞書院,不該什麽人都收,我以為沒有什麽錯誤!”

徐達一怔,難道自己誤會他了?

“別聽他搖唇鼓舌,要是信了他的鬼話,你就上當了。”朱英繼續拱火,徐達也在沉吟,他知道對方話裏藏著伏筆,但是卻不明白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這時候張希孟狠狠瞪了朱英一眼,這小子才趕快閉嘴。

隨後張希孟微微一笑,“提到了如何選才,我似乎有些想法,你們這些名士鴻儒,想必有更多的想法,不妨在此交流一二。”

張希孟笑道:“以我觀之,天下教書育人之所,大體有三部分……一是私學,二是官學,三書院……”

張希孟侃侃而談,這時候朱元璋,宋濂,朱升,徐達,還有許多文武也都側耳傾聽,試問天下誰有膽子忽視張夫子的話語呢?

身為一個宋以後的古代年輕人,想要走讀書識字,考科舉,當大官這條路,大體要經過怎麽樣的流程呢?

首先第一步,你要有點錢,還要家人願意支持你讀書,而周圍要是有學堂私塾,你就可以進去讀書識字了。

當然了,如果家庭條件好到林妹妹的程度,也可以請個進士到家裏單獨教你讀書。

而這些學堂啊,私塾啊,族學啊,是民間負責出資的,也可能是富商捐助,宗族出錢,或者老師靠著名聲,收取束脩,維持經營。

所以說入學的第一步,識字這一關,要完全靠自己。

而就是這一步,就足以過濾掉九成的窮人了。

當你完成基本的識字讀書之後,接下來就要學習更高深的東西,畢竟不論是策論詩詞,還是八股文章,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技能,也不是隨隨便便能悟到的,必須有名師指點。

這就產生了升學的需要。

而升學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官學,一個是書院。

官學這套體系很明顯,就是自朝廷太學,一直到州府縣,各級的官學。

比如著名的慶歷新政,就留下了興學令,要求生員必須入學三百天以上,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這樣一來,弄得官學地位驟然升高,各地學子爭相進入官學,一度讓民間的書院蕭條冷落,幾乎關門。

不過很快書院就找到了起死回生的辦法,而且還更進一步,烈火烹油了。

辦法也很簡單,就是讓朝廷承認,民間辦的書院,兼具官學性質,從書院出來的學生,可以直接參加科舉。

聰明如你,大約也就明白了怎麽回事。

朝廷可以下令地方建立官學,但是卻解決不了教學質量問題,很多地方的官學根本不在乎學生學什麽,甚至來不來都無所謂,只要交了錢,就給你個參加科舉的資格。

通常的價目是“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大概的意思就是十五兩銀子可以有志求學了,三十兩可以站著聽,四十兩才有提問答疑的權力,五十兩就能知道上面的意思,六十兩就可以舒舒服服,到了七十兩,不管幹什麽,都能順利畢業。

一句話,得加錢!

官學成了這個德行,已經不具備教學能力,大約就是參加科舉的一道關卡。而想要通過科舉,還要真本事。

書院這時候就脫穎而出。

因為規模宏大的書院,從編制和教學方法上,類似於朝廷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