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

張希孟主持之下,幾個最有學問的人,算是把國號定下來了。

華夏為天,大明為國。昭示九州,曉諭中原。

隨後張希孟又找到了朱元璋,這倆人湊到一起,不用問,又是怎麽省錢的事情。朱元璋不是摳門的人,或者說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很摳門的,但是在關鍵地方,舍得下血本。比如說要修舉行大朝會的正殿,朱元璋明白告訴下來,必須最大,最宏偉,需要多少錢都行,這不光是他的臉面,也是國家的臉面。

當然了,涉及到一些裝飾物,用銅鎏金就好,至於後宮的用的,連鎏金都省了,就從銅陵訂貨就好,用不著費力氣。

還有,禦花園也別用什麽名貴花木,咱也不會養,就留著種菜挺好的,馬氏去了張希孟府上,就覺得張家的菜園子不錯。

甚至馬氏還覺得那些竹器也不錯,輕便舒適,比起沉重梆硬的象牙床,硬木桌椅,要更加精巧。

別看張希孟這家夥表面上簡樸,但是該舒適享受的地方他向來是很在乎的。比如說張希孟的椅子後面,就有竹編的護腰,十分貼合腰身,久坐也不至於太過疲勞……馬氏立刻讓人把這個學了過去,給朱元璋準備了一套。

總而言之,有這兩口子在,皇宮的裝飾真的花不了多少錢……張希孟甚至覺得朱元璋跟後世的某些人很像,買房子的時候,要寬敞大氣,要講究體面,可是到了裝修的時候,又舍不得花錢,走上了窮裝的風格。

天子也是尋常人啊!

“主公,到目前為止,再想省錢,就必須削減大典規模,有損皇家氣象。臣也是不能同意的。但是臣這裏卻還有個辦法,就是把登基大典,跟誓師出征放在一起,您在奉天門校閱馬步三軍,隨即大軍出京,直接開戰……這樣一來,把校閱人馬和登基大典放在一起,雖然花銷會大一些,但是總比兩次要省錢。而且立國之後,也不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該打的大戰,只會更多。也不好讓將士們放松。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個道理什麽時候都不錯。”

朱元璋默默聽著,眼神閃爍,頻頻頷首,張希孟的確沒說錯,登基之後,必然要大舉用兵,橫掃天下。

準備了這麽多,醞釀了這麽久,從上到下,全都理順了,錢糧之類的,或許還有所欠缺,但打天下的事情,絕沒有菜齊了才開席的道理。有利條件都是打出來的,主動權也是搶來的。

朱元璋對此是一清二楚。

“先生高論,咱向來贊同……只是眼下要打誰,先生可有定見?”老朱凝重道。

張希孟道:“主公,要動兵也無非是陳友諒、張士誠和元廷三家……但這三家各有優劣,不好決斷,怕是還要主公聖裁。”

“先生仔細說說。”朱元璋道。

“首先就是張士誠,他實力最弱,地盤最小,而且淮東和蘇州都在我們的圍攻之下,以泰山壓頂之勢猛攻,不愁張士誠不滅。”

朱元璋頷首道:“可張士誠前面已經臣服,這一次支援高麗的北伐中路軍,也沒有從中作梗。這次咱登基,他要是聰明,咱還真沒什麽合適的借口,對他用兵。”

張希孟點頭道:“其實也不是沒借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奈何陳友諒更欠揍一些罷了!”

老朱忍不住大笑,“沒錯,陳友諒逃回了武昌,還是賊心不死,依舊聚攏人馬,打造戰船,還要跟咱較量……湖廣太大了,想要一口吞下來太難了。咱們在江西的均田還沒有做好,種種措施,也還差著火候,此時出兵,容易拖延時日,並不是那麽穩妥。”

張希孟連連點頭,他和老朱的意見完全一樣。

“主公以恢復中華,號令天下,前面已經出兵援助北伐中路軍,如果此時舉兵北伐,正好能鞏固人心,為接下來一統天下做準備……只是我們北伐的路都被劉福通擋著,如果能把毛貴拉過來,或者我們組成聯軍,從山東北伐,水陸並進,攻取大都就有了希望。”

老朱再度點頭,此刻北伐,政治上收益最多,凝聚人心,掌握北伐主動權,接下來做什麽事情,都會容易太多……但是弊端同樣明顯,首先就是勞師遠征,朱家軍的核心都是淮西和江南的兵馬,並不是那麽適應北方氣候,貿然北伐,可能會付出很大代價。

歷史上常遇春英年早逝,就跟氣候水土有關系,是得了卸甲風,年僅四十就走了。著實可嘆,這位神將仿佛就是為了滅元而生,一旦功成,就迫不及待,返回天上……

除了氣候之外,就是劉福通那邊了,要知道韓宋一直以北伐大都,恢復宋室為旗號,他們能拱手把北伐大旗交給朱元璋嗎?

完全沒有道理啊!

所以分析下來,張士誠最容易,但是缺少借口;北伐最能凝聚人心,操作起來最困難;討伐陳友諒,又很難一口氣吞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