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

“下旨,令參政朱升,新任戶部尚書楊憲,兵部尚書汪廣洋,稅務部尚書胡惟庸,即刻北上濟寧。”

“下旨朱亮祖,出屯湖州,調胡大海即刻北上。”

“下旨越王方國珍,令他率領水師,巡弋沿海,但不許主動襲擾張士誠所部,如,如遇試探,果斷予以還擊!”

“下旨杭州周德興,要他嚴加戒備,防禦張士誠和陳友定可能的攻擊。”

“告訴應天的糧食銀行,籌措一筆軍餉,數額暫定八百萬貫寶鈔。”

“下旨禦史台和度支局,立刻清查各地糧食倉庫,確保數額充足,隨時準備起運。”

“再告訴長江水師,所有舟船,準備好運輸糧餉輜重。尤其是要準備平底船,入運河,進入黃河,都需要準備妥當。”

……

朱元璋不斷降旨,張希孟在旁邊拾遺補缺,君臣二人迅速完成了全面部署,龐大的戰爭機器隆隆啟動,大明立國以來,最大的一場決戰,終於不可抑制地爆發了。

戰略決戰旨在消滅敵人主力,贏得戰場主動權,剝奪對方戰爭能力。

是敵對雙方,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之戰。

是左右歷史走向,國家命運的豪賭。

押上全部籌碼,使出最後一分力量,毫無保留,傾盡一切,去爭取勝利!

其實作為一個出色的統帥,是應該避免這種情況的。

倒不是說不能打,而是不能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打,因為一旦失敗,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而且任何一點小事情,都會影響戰爭的結果,屬於高度不可控。

對於大明來說,如果一切順利,逐步蠶食,然後大軍平推,這才是最穩妥的選擇。

哪怕決定北伐之前,雖然制定了大決戰的方案,但也沒有擺在第一位。

可局勢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張希孟和朱元璋的預計,縱觀整個中原格局,似乎大決戰的態勢,已經出現了。

首先說南陽方面,馮國用等人大刀闊斧,以襄陽為大本營,包圍南陽,一戰成功,不但俘虜了阿魯溫,還挫敗了察罕的救援。

馮國用聲威大震,隨即公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南陽盆地的百姓翹首以盼,歡喜鼓舞。短時間之內,馮國用不但站穩了腳跟,還得到了大量補充。

足有三萬民夫,加入了明軍。

馮國用已經揮軍攻擊汝州和嵩州,進一步威脅陜州和洛陽。

他這一手,不但壓縮了河南元軍的空間,還威脅到了關中元軍,可謂是一舉多得。

強大的南陽集團,猶如一只鐵拳,頂在了察罕柔軟的腹部。

雖然沒法一下子剖腹挖心,直接擊破元軍,卻足以讓察罕帖木兒疼痛入骨了。

相比南陽集群的成果,被困開封的劉福通,竟然也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這位跟老朱煮酒論英雄的當世豪傑,雖然在三路北伐失敗,盛極而衰,被困開封之後。

並沒有放松鬥志,他還在堅持。

咬定青山不放松。

歷史上的劉福通曾經從開封逃出來,退居安豐,足足撐了四年多。

而這一次的劉福通,似乎要把開封作為最後的決戰地點。

“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宋徽宗!”

這是劉福通最近常說的一句話。

當初金兵南下,迫近開封。

徽宗趙佶立刻禪位,提桶跑路。帶領著親信一路南逃……結果弄得開封軍心渙散,人心盡失,也徹底暴露了大宋的虛弱。

更要命的是趙佶跑也就跑了,還傻乎乎回來了,以為安全無事了。

結果金人二次南下,這一次連保護他南下的臣子都沒有了,趙佶和兒子一起成了金人俘虜。

時至今日,劉福通就是拿這個例子,勉勵麾下。

堅持,堅持下去,就有辦法。

張士誠尚能死守高郵,咱們大宋不能不行!

劉福通幾次突圍不成,也就索性發動軍民百姓,在開封大修壕溝工事,準備血戰到底。

開封的頑強超出了察罕帖木兒的預料,他沒法一下子拿下開封,也就沒法迅速南下。這樣一來,大明在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安全的。

因此明軍的主力猬集山東,形成了一只強悍的鐵拳。

這一只拳頭,和南陽的拳頭,一前一後,插入了中原大地,河南元軍就這麽被包圍了。或者說開封周圍的元軍,形成了一個突出部,大明只需要包圍這個突出部,一口一口吃掉敵人,大元最強大的一支野戰力量,就會土崩瓦解,黃河流域,長城以南,再也沒有可以和大明抗衡的元軍主力。

攻克大都,指日可待。

正是這些情形,讓朱元璋篤定了戰略決戰,一舉全殲察罕的信心。

不過話雖如此,再看被被包圍的元軍,又是個什麽情況呢?

察罕帖木兒是靠著地主武裝崛起,從最初的一萬人,打到了現在,麾下幾十萬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