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

張希孟提著手裏的弩,微微發怔,這是一支帶著滑輪的特殊弩……因此並不需要用腳蹬,使出全身的力氣,才能裝上。同時又有相當的射程和威力。

據說這是那位工匠聽人唱戲,說了諸葛連弩的故事之後,發誓要造比諸葛連弩更厲害弩箭。

按照戲文上說,諸葛連弩長八寸,能一次發射十支箭,威力不俗。

工匠決定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想追求數量,而是要追求準頭兒和射程……還要求方便裝填,一個人就能操作。

從萌生想法,到設計制造,先是用木頭做模型,接著鑄造零件,選擇弓弦……前後耗費了三年多的時間。

整支弩箭,最貴的就是那一根弓弦……由於要省力氣,還要足夠射程,就必須用到滑輪,但這個滑輪必不能是碼頭那種傻大黑粗的貨,要做的精巧細致。

而用了滑輪,弓弦就會成倍加長,夠細,夠長,又要保證韌性……整個制造過程,堪稱在互相矛盾的指標中間,極限拉扯。

了解了過程之後,張希孟也是頗為感嘆,這個過程真有點像造坦克,要火力,要裝甲,又要機動能力,大炮厚甲,就必定降低速度,想要提升速度,有要求削減重量……最終的結果,就是在三者之間形成一個平衡,然後還要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用相對便宜的價格,形成鋼鐵洪流,也難怪沒幾個國家能造的出來。

張希孟手裏的這一支弩,就輸在了最後量產的步驟上,怎麽降低成本,怎麽大規模制造。尤其是弓弦,要怎麽擺弄出來……由這一支弩,又想到了火器,火銃,火炮,毛紡呢絨,絲綢布匹,工業機械……

這裏面的道理是相通的,就是在多個不同的指標中間,尋找平衡,找到最經濟高效的辦法,解決現實中的困難。

張希孟覺得有必要和工匠們好好聊聊天,從他們身上學點東西,然後總結一下工業發展的規劃,然後鼓勵大家夥搞創新發明,開始攀科技樹。

畢竟張希孟也沒有自己鼓搗出蒸汽機的本事,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從基礎抓起。他推了這麽多年的興學,人才算是有了,就看怎麽發揮聰明才智了。

由於想這些事情,人們就發現張相公不怎麽擺弄織針了,而是提著一支弩,不斷端詳,時不時還瞄準一下,連睡覺都要抱在懷裏。

大家夥看著只是笑,不說話。

難不成還真能輪到你張相上戰場?

就算上了戰場,也輪不到你出手啊?

就算讓你出手,你又能幹什麽?

書生文弱,寫文章我們不行,打仗你不行!

然後大家夥就傻眼了。

我的老天爺啊!

察罕帖木兒,竟然被張相給射中了!

雖說真正讓察罕落馬的是老朱的一擊,但是張相的先知先覺的一箭,那也是不同凡響啊!

莫非說咱們張相是深藏不露,文武全才,只是不屑於和你們這些武夫爭雄而已?

這個發現,驚呆了大夥。

哪怕朱元璋親自沖向察罕,親自揮刀廝殺,沖散察罕護衛,大家夥的心裏還都念叨著張希孟天外飛仙的一箭。

沒辦法,朱元璋的戰鬥力大家夥都是知道的,除了高呼萬歲,似乎也沒有別的了。

可張相這個著實讓人驚掉下巴,不服不行。

朱元璋親自沖殺,猛虎下山,勢如奔雷。察罕帖木兒的部下試圖搶救,他們拖著察罕,想要上馬逃跑。

老朱卻已經沖到近前,奮力揮刀,迅捷無比,果斷劈了兩個元軍,其余人一哄而散,察罕再度掉落馬下。

此時的察罕一息尚存,還想說點什麽,結果他就看到了一雙通紅的眼眸,手起刀落,直接斬落察罕的人頭。

這,這不科學啊?

你朱元璋不是這樣的人啊,你難道不想俘虜我,不想說點什麽,不想玩個明正典刑嗎?

我可是元軍統帥,地位尊崇,哪怕俘虜了,也能大做文章的!

帶著滿肚子的疑惑,察罕死在了陣前。

是不是有點太容易了?

或許是吧,可誰又能想到,真實的歷史上,察罕是死在了田豐和王士誠的手裏,連上戰場的機會都沒有,就憋憋屈屈結束了。

只能說,現實一直在殘酷地挑戰著淺薄的認知,窮盡想象力,也很難搞明白現實的離奇。

對於朱元璋來說,親手斬殺察罕,除掉一個大敵,並沒有讓他有什麽喜悅,相反,他很惱怒。

元軍的拉胯程度超出了戰前的預計,本來老朱是想作為決勝力量,彌補徐達和常遇春的不足。

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但是從實際來看,是不用他出手的,兩員大將足以應付。

而且為了讓他出手,徐達在布置上面,明顯預留了空間,就是要給天子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