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

朱元璋講的種田,可不是拿著鋤頭,到農田上意思一下就完了。畢竟和後代帝王比起來,朱元璋是真的會耕田。

整地,堆肥,翻地,播種,除草,收獲……老朱全都門清。

不同於後世那種,把種子撒下去,上了化肥,噴了農藥,就可以坐等豐收的情況,眼下的耕田要復雜得多,必須定期除蟲除草,時刻關注苗情,缺水了還要灌溉。

而且除草什麽的,必須頂著日頭出去幹活……因為自有中午的暴曬,才能迅速殺死雜草,不然頑強的野草,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重新紮根,再度復活,除了個寂寞。

假如除草的時候,遇上了陰雨,多半是不行的。

再有除了糧食之外,還要種植蔬菜和雜糧……這一塊就更麻煩了,別的就不說了,光是各種豆子,紅豆、綠豆、黃豆、蕓豆、蠶豆。早熟的,晚熟的。各種不同品種,差不多有幾十樣。

為了能豐富餐桌,讓家裏的孩子多吃一口,在耕田之余,必須按照時令,把一樣一樣的種子種下去。

清明種什麽,谷雨種什麽,全都一絲不亂,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收獲。

所以說在古代種田,也不是悶頭傻幹就行的,必須熟悉時令,了解歷法,甚至懂得些天氣變化,唯有掌握這些小竅門,才能把莊稼種好。

再有就是要老實肯幹,不怕臟不怕累。

沒有化肥,就要想辦法漚肥。

糞便,爛樹葉,池塘的稀泥……把這些挖出來,堆在一起,經過發酵分解,變成可用的農家肥。

很可憐的是,辛辛苦苦弄出來的農家肥,百十斤的一筐,背到了田裏,累得彎了腰,所能提供的養分,還不如一小把化肥效果好。

農民的艱辛,可想而知。

其實真正了解這些時候,就會很自然而然明白,愛惜民力的原因……因為隨便征用百姓服役,打亂農時,輕則造成減產,重則絕收。

失去收獲,往往就意味著人會餓死。

所以,針對百姓,你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修水渠,挖壕溝,建水庫,這都沒問題,老百姓也願意出力氣幹活。

但是做這些必須放在農閑的時候,或者讓百姓自己安排,在料理了自己農事之余,才好出工,不然的話,就會事與願違。

……

天可憐見,朱標小朋友才八歲,就被老朱提著,吭哧吭哧挖坑撒種子,耳邊還不斷響起老朱的叮嚀。

一遍又一遍,不停詢問,記下沒有?

朱標簡直要瘋了,我是你兒子,欺負孩童,沒有天理啊!

小家夥只勉強種了兩壟地之後,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喘息,額頭上都是熱汗。

朱元璋看在眼裏,也是心疼,但更多卻是遲疑……這孩子身體不行啊,咱小時候,還不到六歲,就跟著下地幹活,一忙活兒就是一天,都不知道累。

這小子才幹這麽點活兒,就叫苦連天。

這可不行!

“朱標,你是當大哥的,要給兄弟們做個表率,往後你有空就來這一片,學著種田。還有,讓你娘帶著你養蠶,采茶,紡紗織布,你什麽都學點,沒有錯的。別覺得那是女孩子幹的事情,張先生不還喜歡織毛衣嗎!咱們國庫財稅三成就靠著絲綢,茶葉,馬虎不得。”

朱標真的哭了,我想換個爹,在線等,十萬火急。

金陵這邊,朱元璋拿張希孟的這套主張,教導兒子,在山東,卻是要用這一套主張,來培養人才。

“張相,我記得在幾年前,你就講過,以民本立學,講的是衣食為本,日用為道……現在想來,差不多到了落實的時候了吧?”

劉伯溫笑呵呵道。

一項主張,從提出到實踐,從書本變為現實,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

你有什麽主張,必須有什麽配套的措施落實下去,不然就是空談。

拿儒家來說,人家自詡士大夫,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認為功名只在書中求,然後人家就鼓搗出了一整套的科舉學堂體系,從官學到書院,一應齊備。

考取了相應的功名,就能獲得相當的待遇,真正實現了顏如玉,黃金屋,一站式購齊。

哪怕你七老八十,又老又醜,腎虛腰疼,半夜盜汗,窮困潦倒……只要能考上功名,立刻就成了十裏八鄉的一枝花,無數人爭搶著攀附。

這倒不是說是對的,問題是人家從主張到實踐,邏輯閉環了。

當初張希孟總結出衣食為本,日用為道。主張親民愛民的民本主張……但是要怎麽落實,還缺了關鍵一步。

所以說想要取代儒家,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情。

眼下的復旦學堂,就是關鍵的一步。

“伯溫先生,確實是到了這時候,只是要怎麽設置,還需要推敲一二,總之,不能跟國子監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