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

辛旽的懇請,讓在場幾位官員都頗為心動,尤其是劉伯溫,姚廣孝,還有龔伯遂,這仨人都堪稱是很有戰略眼光的,尤其是龔伯遂,他還是大元朝的官吏,對於藩國眾多深有體會。

怎麽形容藩國呢?

如果把本土看成母公司,那麽藩國就是下面的子公司,稍微懂點企業經營的都知道,一味擴張,弄無數的子公司,吃成一個大胖子,並不一定帶來最豐厚的利潤,恰恰相反,有時候還可能賠錢。

放在藩國上面,情況還可能更糟糕。

畢竟企業經營,背後還是有法律保證的。

藩國情況可不一樣,當地的管理層,是真的可能聯合起來,廢掉母公司的股東代表的……也就是發動叛亂,殺死總督,奪了鳥位。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要麽聽之任之,要麽就出兵討伐。聽之任之,大約就失去了控制,出兵討伐,就要考慮長途出兵,耗損錢糧。還有當地山川環境,煙瘴問題。再有當地民風,能否一戰成功。

如果遷延日久,損兵折將,還能不能堅持下來……

即便一切都順利,事後估算,也可能賠錢。

這一點放在殖民時代也是一樣的。不要以為殖民地就一定唯唯諾諾,予取予求,毫無還手之力。

事實上憑著自身實力,拖死超級大國,或者反向薅羊毛,薅光宗主國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眾所周知,印度是大英王冠上的明珠,雖然大英的明珠,比某些寫手拖欠的更新還多,但是印度絕對是含金量最高,亮度最強的明珠。

為什麽會如此呢?

就是從這裏賺到的錢多,付出的代價最小!

大英從印度這裏賺到了多少呢?

拿數字來說,或許並不能真正反應印度的價值……反正大英靠著從印度掠奪來的財富和人力,敲開了另一個東方大國的國門,並且撈得盆滿缽滿。

借力打力,屬實是讓大英玩明白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啥失去了印度,大英迅速變成了帶嚶,沒辦法,最好的工具人,補血包沒了,遊戲繼續不下去了。

其實這個道理,放在藩國上面,情況更加明顯。

畢竟大明的大缺大德,無論如何,跑死一萬匹汗血馬,也是趕不上大英一根腳指頭。所以大明對待藩國,幾乎是必定會賠錢的。

強盛的時候,還能花錢買面子,維持朝貢體系,等到財政困難,也只能避之唯恐不及。

這就是歷代的現實。

偏偏張希孟提出了對外戰略,主張建立起華夏秩序。

他的這一套東西,說出來冠名堂皇,義正詞嚴。

但要真正落實,並不容易。

到目前為止,只有琉球一個。

所幸花雲終於從琉球身上拿到了錢,讓人看到了希望,不至於當大冤種,不然都會有人懷疑張希孟的能力的。

還是那句話,想要順利控制藩屬,並且榨出油水,還不讓地方大亂……非大智大勇,大缺大德者不能為之。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辛旽的出現,讓幾個人都看到了希望。

首先這個人仰慕張希孟,也主張均分田畝。

這一點就決定了他能成為大明的工具人。

其次,他已經得罪了高麗的權貴,只能靠著大明支持。

這時候在他身上花一點,花不了多少。

就能獲得一條忠心耿耿的好犬,以此敲開高麗的大門,簡直不要太好!

劉伯溫屁股欠了欠,姚廣孝的三角眼也瞪圓了,他們幾乎就要出言答應。

偏偏張希孟笑道:“高麗還不是正式的藩屬,你這次奉王命而來,談這些,是不是超出了人臣本分?”

辛旽一怔,他萬萬沒有料到,張希孟竟然會這麽說!

自己過來,請求大明支持,鏟除國內豪強,這肯定不是高麗國王的意思。他超出人臣本分,甚至勾結大明,出賣高麗……這個罪名是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的。

只是張希孟身為大明之臣,能說出這話。

確實讓人贊嘆,這位魯王殿下,當真是仁義道德君子,人品無雙,天下少有……不愧是讓自己五體投地的男人,當真是自己的偶像!

想到這裏,辛旽忍不住伏身跪倒,“張相公在上,小僧知道,確實不合時宜。只是高麗百姓太苦了。這些年元朝不斷勒索,國中豪強壓榨,百姓民不聊生,每年都有上萬人被逼致死。懇請張相公,務必以蒼生為念,救救高麗百姓吧!小僧懇請相公了!”

說完,辛旽匍匐地上,磕頭作響,涕泗橫流。

張希孟怔了怔,“辛旽,你有愛惜百姓之心,果然是好的。可事情涉及到兩國之間,不是三句話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你先回館驛,好好休息。要是想在應天走走看看,也可以安排人滿足你的要求,可以了,你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