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

面對蔡本的提問,張庶寧突然覺得很好笑。

“蔡先生,我依舊尊稱你先生。可事到如今,你還以為是仗勢欺人,又或者想拿你怎麽樣?你就沒有覺得,自己哪裏錯了?”

“錯?”蔡本突然勃然大怒,“我錯在識人不明,錯在收了個白眼狼!你悖逆恩師,今後的大明,斷然不會有你的生路,你,你完了!”

聽到這話,張庶寧簡直哭笑不得,如果說此前還有最後的那點念想,也蕩然無存了。

“蔡先生,我是復旦學堂的生員,今後大概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師。我會好好教我的學生,教他們什麽是是非對錯,教他們該站在哪一邊說話。我會期望他們成為大明的棟梁之材,華夏脊梁。但我絕對不要要求他們,對我感恩戴德,唯命是從。我也不會想著,聚集一幫人,聽從自己的安排,呼風喚雨,如何如何……總之,先生教我的治學方法,我會記在心裏,發揚光大。至於先生的為人,我以為,先生應該好自為之。”

說完之後,張庶寧起身離去。

只留下蔡本,在這裏氣得臉色鐵青……他並不是傻子,相反,他很聰明,甚至連張希孟講的那些東西,他都領悟很深。

不然也不會在復旦學堂,風生水起。

但是在蔡本看來,張希孟所講的東西,大約就和孔夫子一樣,可以寫在紙上,掛在嘴上,唯獨不能放在心裏,不能當真。

在孔孟之道以下,士大夫執掌大權,輔佐天子,治理國家……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但根子上,還是差不多的。

復旦學堂,濟民學堂,每年招收兩三千人,這些人扣除一些特殊的行業,會參加科舉,並且成為官吏的,大約有一千人出頭。

這一千人,可遠比大宋四年一次的科舉,來得多多了。

也就是說,大明的立國根基,還是比大宋強很多的。

但也僅此而已,別再往前折騰了。

每年的教育支出,先把大頭落幾個大的學堂上面,然後再把大部分放在傳統的教育強省,文脈匯聚的地方。

諸如江西這一片,還有江南,另外由於復旦學堂的原因,山東也要多分點。

大約八成的經費,就落到這些地方,剩下的北平,山西,湖廣,巴蜀,能分到多少,就算他們的運氣。

至於廣西、雲南、甘肅、陜西,這些地方,根本不在考慮的範疇。

不得不說,蔡本還真就是個天才,他對經費的劃分,未來的規劃,簡直就是歷史上大明科舉人才的分布圖。

大明前期,以江西等地為主,幾乎占據朝堂半壁。後來隨著江南財力增加,蘇松常鎮,浙江等地,後來居上,諸如東林黨,浙黨,他們把持了朝堂,左右江山社稷。

其余福建、山西等地,也就打打醬油,其他地方連打醬油的資格都沒有。

有人或許要問了,這種事情,也能掌控嗎?

難道不是異想天開嗎?

還真不是。

這也不只是蔡本這麽說,抱有類似看法的人,多著呢!

他們的手段也不復雜,首先就是預算投入。

把大多數的錢財,集中在這些地方。

教書育人,本質是就是花錢。

養最好的老師,可不比養士便宜!

錢有了,人就有了。

隨後在教學安排,考試設計上,稍微動點心思,就能讓自己希望的人,進入學堂,占有主要的名額。

然後再大力宣傳,說些什麽很玄幻的,家學淵源啊,文脈匯集啊,文曲星下凡,老天庇佑……到此為止,這事情的九成,就已經辦妥了。

要說和歷史上,有多少區別嗎?

還是有的,畢竟張希孟的主張,還是比孔夫子入世踏實的。

學堂錄取的人也更多,涵蓋的範圍,還是能更廣一些,但是也僅此而已了。

想要有什麽脫胎換骨的改變,基本上是做夢了。

這也是孫炎操持教育改革,以經費分配作為最主要內容的原因。

人和人的差別,真的不大。

尤其是同為漢人,農耕民族,同樣注重教育。

千百年的傳承,出現天才的概率,幾乎是一樣的。

不同的不過是享受教育資源的多寡罷了。

當然了,教育也是個很神奇的事情,總體來說,是符合投入產出比的,但是像此前老朱對皇子那樣,安排最好的翰林官,小心教導,還真不一定教出什麽好東西來!

也正是如此,相對平均分配教育資源,才有價值。

絕對的公平,誰也做不到。更何況還有因材施教的說法。

但是在一些偏遠的地方,總要設一個中學吧!

中學的老師,總要是個明白人吧!

有什麽問題,能給解答,就算做不到有求必應,無所不知,但也能適當引導學生,把他們帶上正路,協助他們,挖掘自身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