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2/2頁)

目光回到中南半島,情況也差不多。

每一次中原大亂,巴蜀動蕩,就會有人向南遷徙,其中遷居人數最多的,就是元軍南下。

而且相應的,在元朝建立之後,緬甸,南掌,暹羅……這些地方,也出現了最早的王朝,一下子湧現出一大批國家。

毫無疑問,這也是“衣冠南渡”的結果,大批漢人百姓從巴蜀雲南等地,向南逃跑,落腳之後,發展壯大,結合當地勢力,建立起一個個全新的國家。

朱英曾經給張希孟寫過一封長信。介紹雲南的情況,也說明了那些土司的問題。

他跟張希孟講,收服這些土司,很多時候,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跟他們攀親戚,敘舊,講故事……當他們知道元朝滅亡,重新恢復了漢人天下,都非常高興,心向大明,願意接受冊封,高興地不得了。

但事情也僅此而已。

長時間的分離,大明和大宋的情況也迥然不同,想要更進一步,卻是想也不要想。

所以朱英目前的狀況,就像是一個武林盟主,壓制著其他的勢力,讓他們歸附到大明的麾下。

而且這個武林盟主,還非常尷尬,就是沒法消滅其他的勢力。

各地土司,仰仗著地形險阻,絕對有著強大的自保能力。

在地形復雜,濕熱多雨的地方行軍,往往不用打仗,自己就會崩潰。

朱英面臨著更進一步的超級難題。

這事情甚至不是投資能解決的。

道理很簡單,如果投資管用,張希孟怎麽可能便宜朱棣?在他的心裏,真正的兄弟只有一個,那就是朱英。

只不過朱英的雲南,沒法靠著單純投資改變面貌,也不適合發展工商業……張希孟也只能等待。

所幸到了如今,機會出現了。

“主公,臣以為鼓勵教師,前往西南,傳授文化課程,教導當地百姓,非常重要。尤其是廣泛存在的土司,需要我們投入成千上萬的優秀教師,才能改變當地的面貌。”張希孟道:“眼下我們很需要的是兩種本事……其一,就是敲開各國門戶,要讓他們配合大明的行動,其二,就是鼓勵一些不怕辛苦,願意付出的教師,進入這些地方,教導學問,傳播文明,讓這些土司百姓的心,和大明聯系起來。”

張希孟當然不會天真到只有文化交流,就能囊括這些地盤……但是貿然改土歸流,也絕對行不通。

一旦開戰,這些地方,別的不說,扔進去一百萬全副武裝的明軍,也解決不了什麽問題。

即便一時打敗了地方的勢力,要不了多久,又會反叛。

反反復復,耗光耐心,消耗掉財力,最終的結果,就是難以維系……比如永樂之後,放棄安南等地,就是這個原因。

很無奈,也很現實……張希孟的主張卻是武力和教化並行,要不遺余力,培養親近大明的勢力,全力以赴,推動交流改變……不放棄在關鍵時刻,必要條件下,動用武力。

而且從雲南向南推,也到了極限。

現在也該換個思路,比如從沿海下手。

那誰又是善於海上突襲,靠著小股兵馬,就鬧出大動靜的人呢?

毫無疑問,又是張子明的寶貝兒子張東!

張希孟不介意花點力氣,扶持一個海賊王出來。

聊了一大圈,朱元璋和張希孟也都看了一大圈,最後老朱返回寶座,張希孟站在旁邊,其余眾人,也都回歸座位,屏息凝神。

真正關鍵的東西要來了。

張希孟巡視全場,朗聲道:“崖山之敗,華夏沉淪,百年之後,有豪傑臥薪嘗膽,以三千義士,振臂高呼,起兵反元,天下震動,遂有紅巾義軍百萬……故宋國公韓山童,為義軍之源流,華夏之英雄!”

伴隨著張希孟的話,有翰林文士,在兩名大漢將軍的護持之下,捧著一枚金質勛章走了上來,在勛章旁邊,還有一卷金紙制作的證書,一並送到了韓林兒的面前。

“替令尊收下吧!”張希孟笑道:“這是他應得的。”

韓林兒短暫遲疑,隨即雙膝跪地,失聲痛哭,他高舉雙手,接過勛章和證書,高聲大呼,“吾皇萬歲!大明萬歲!”

昔日韓宋的天子,徹底變成了大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