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

張承天匆匆去了,張希孟再拿起這本書。仔細閱讀起來,此書名為《紀事錄》,大約的意思就是說元末明初這一段,記錄過去的事情。

光看開頭,只說有幸聖君臨朝,虎賁雄武,光復故國,天下太平……為了紀念這段經歷,才寫下此書,書寫英雄,頌我聖主。

看到了這裏,還以為是什麽歌頌大明的尋常書籍。畢竟這類的書,這些年來,數量非常多,多到了看不過來的地步。

包括明軍中的一些將士,他們解甲歸田之後,也會撰寫一些回憶錄,把早年的筆記拿出來,整理之後,有人還就送給了張希孟。

詢問意見,看看能不能刊行,或者傳給後人,留個念想。

畢竟當初張希孟教他們讀書,到了今日,也是理所當然。

可是這本書卻是不同那些,人家結束了前面一大段說明之後,隨即就提到了一個富商沈家……說這一家早年經商致富,世代傳承,家中產業由少而多,漸漸富甲一方。又說他們家兒孫眾多,樂善好施。

尤其是老太太,每年都要開粥廠,施舍棉衣,半城百姓,盡數仰賴恩澤,被人尊為觀音婆婆……

其實這種大善人,也不是沒有,這麽寫也不是不行……甚至很多傳統的小說,戲曲話本,一開頭都是類似的話術,這本書甚至有點拾人牙慧的嫌疑。

尋常讀者,估計也看不出什麽端倪。

可張希孟是誰啊?

他主持編修了《宋史》《元史》,又在撰寫千年中華史,本身就是文字高手,一個字,一句話,想要傳達什麽意思,張希孟是一清二楚。

尤其是當他看到了後面有關明軍的描寫,就什麽都不用說了。

這裏面借他人之口,說明軍將領,兇殘暴虐,喜歡屠城。

其中主要的代表,就是常遇春。

這話倒也不能完全說錯,常遇春強盜出身,作風粗魯,兇悍無比……但是在常遇春歸附朱元璋之後,又張希孟的約束,也有老朱的敲打……就連大肆處理俘虜這種事情,都沒有出現,何至於屠殺百姓?屠戮城池?

要真是幹了這種事情,常遇春的腦袋早就掉了,畢竟有胡三舍的例子在前面。

如果因為私下賣酒,就殺了胡三舍,反而放縱常遇春屠城,你問問胡大海,他還會服氣朱元璋嗎?

這不是扯淡嗎!

而且更妙的是,在書中另一處,居然提到了徐達屠殺慶陽……雖然是一筆帶過,但是也格外刺眼睛。

當然了,人家也寫的很巧妙,用了或雲二字,意思是聽說而已,畢竟在這個亂世,什麽傳言都有,裏面還有講張希孟好色,有一百八十個夫人,朱元璋好吃人心,把手下妻子大卸八塊雲雲……

和這些明顯不靠譜的比起來,這個就不算什麽了。

但是你仔細讀讀這本書,又會發現不那麽對勁兒。

比如提到了明軍將士,就說草莽英雄,粗魯兇狠,悍不畏死,每次打仗,就是屍山血海,一個個跟地獄出來的小鬼,焚琴煮鶴,張口罵人,擡手打人。

可提到了元軍將領,就顯得雅量高致。

比如大元丞相脫脫,這位就不吝筆墨,說他是古今賢相,天下少有,體恤百姓,文武雙全……要不是元朝皇帝錯殺了脫脫,紅巾軍絕對不堪一擊,畢竟彼時百萬大軍,一走一過,就能蕩平紅巾。

只不過這位忘了,脫脫不是一下子就被殺死的,他領著幾十萬人,圍攻高郵好幾個月,損兵折將,毫無寸進,這才被元廷撤換冤殺。

要知道當時朱元璋已經采納張希孟建議,在淮西布置戰場,動員民兵百姓,準備決一死戰。

就算脫脫帶著幾十萬疲憊之師,缺糧之眾,進入淮西,又能討到什麽便宜?

而且把脫脫說成救時宰相,一個把大元朝玩沒的權臣,都能得到如此評價,真不知道那些古今賢相,會怎麽看!

再有,誇脫脫也就罷了,就連察罕帖木兒也被說成出身名門,打了一輩子勝仗,只是在中原決戰,偶爾輸掉……仿佛他要是贏了,那個多好的惋惜語氣!

張希孟看到這裏,已經是啞然失笑……其人的用心,不言自明。

但是更好玩的是,此人標榜追隨朱元璋,打過天下,親眼見證了整個經過。退居家鄉之後,又注意到了那個沈姓大戶的變化,心有觸動,這才寫下了這部書。還很大言不慚地說,全都是如實記錄……

張希孟也懶得說什麽了,他讓人給老朱送信,隨後又把徐達叫來。

至於他自己,則是在家裏弄個炭火盆,擺上了玉米、紅薯、土豆,來個烤三樣,然後又弄了一盆花毛一體。

隨後再準備一壇子老酒,然後就算請客了。

徐達看到這些,鼻子都氣歪了,“我說太師,你就這麽摳門?一點葷腥都沒有?要不我去買個羊腿過來?這點錢我還是出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