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2/4頁)

洪江市的經濟水平不差,在全國也數前列,但底子在那擺著,錢都投給了工業廠,這兩年又陸陸續續在市外建了很多廠,跟大政策一樣,對教育整體都不重視,不肯給錢也不肯培養人才,光動動嘴皮子就能把兒科提起來了?

蘇雪楨都感覺範院長被那篇文章給忽悠瘸了,董文毅這篇文章能火遍全國,不過因為月初全國日報那篇大力發展幼托組織的文章。

發展幼托組織這篇文章主要就是講了臨湖某個制造業城市群,在各大城市積極開辦了很多托兒所和幼兒園,解放了市區很多的家庭婦女勞動力,讓她們能加入到生產活動中來,給當地的工廠注入了新活力,促成了一波經濟增長。

而董文毅這篇兒童群體衛生的文章可不正好跟這篇對應了起來。

一個是給你創造了場所,一個是告訴你怎麽照顧好孩子,兩篇的本意都是想讓婦女無後顧之憂地參與勞動。

淩玉榮也覺得太異想天開了,不過不管這個成為全國第一的目標能不能達到,醫院之後願意花心力培養起兒科才是重點,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淩玉榮繼續開口道:“月末實習醫生就要來了,到時我打算讓你帶兩個,我帶兩個。”

擔任老師就要負起責任,肯定要花費心力和時間,萬一再碰上一個跟杜書新類似的,那是真夠嗆,蘇雪楨想著離恢復高考沒多久了,更想把時間留出來準備考試,其實不太想接,但也知道兒科如今除了她只有淩玉榮,柴春雨自己才剛出實習期沒多久,沒資格帶實習生,加上考慮到自己假如考上研究生以後,兒科這邊估計要辭職,到時候沒有新生力量頂住,她也不放心離開。

蘇雪楨最後沉默了下,還是點了頭,“好的。”

兒科即將迎來新一輪變革,正是需要培養人手的時候,淩玉榮見她答應了,起身走過來拍了拍她的肩膀,“下半年可能要多多辛苦了。”

“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蘇雪楨也站了起來,“我會好好帶實習生的。”

聊完工作,師徒兩人依次出了辦公室,回到工作崗位。

兒科這段時間已經出了名,哪怕是知道只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仍有不少人願意來人民醫院兒科給孩子看病,是以整天的工作量跟過去比是成倍增長。

先前蘇雪楨還能趁午飯後自己在辦公室看會兒書,這下是完全沒空余的時間了,只要一進兒科坐下,基本就沒停下過,快到下午一點才好不容易忙完,急匆匆跟呂子月一起去食堂吃飯。

呂子月平時一直跟著她,托這次文章的福,她也跟著忙了起來,“這個點估計食堂沒什麽好菜了,真是餓死我了。”

蘇雪楨也無奈,“早知道我就不該接受那個采訪。”

“沒有沒有,出名多好啊!”

呂子月覺得挺好的,過去兒科是邊緣科室,每回在大會上都容易被批評,但自從在這次蟯蟲病感染事件出名後,狀況明顯好了很多,上午開會淩玉榮又說今年會多分配人員過來,這明顯是要大力發展兒科的趨勢啊!

她拉著蘇雪楨的手,非常親昵,“兒科發展好了,之後肯定會給我們漲職稱吧?我看普外的醫生職稱漲得最快了。”

醫院沿用新職稱制度已經很久了,一共兩套等級制度,分為行政跟技術兩個級別,其中一档對應一個工資,升一級大概能漲五到七元。

醫生護士都是技術工種。

蘇雪楨畢業後還沒升過等級,職稱這方面她也沒摸透,按理說她是醫生,應該屬於技術工種,但政府那邊規定工農兵大學生統一使用行政級別的档位,直接給她劃在了25級,月工資也定死了。

要真大家一視同仁還好,同期畢業的同學在普外或者婦產科,一年就能升一級,這條釘死的制度好像又只針對他們這些弱勢科室,說白了,還是看科室給醫院帶來的創收。

眼下她也摸不準未來的風向,只能回一個模糊的答案,“應該會吧。”

兩人到食堂的時候,窗口只剩一個中年大叔在舀菜,看到他們過來後,笑呵呵招待:“快來,今天吃點啥?”

蘇雪楨端起一個餐盤,走過去點了幾個菜,他們來得太晚,很多葷菜已經被盛完了,只剩幾個素菜和一道炸酥魚。

“果然沒什麽菜了!”

呂子月嘆了一口氣,把餐盤放到桌上,抽出椅子坐了下來。

蘇雪楨心態還挺樂觀,“還行,起碼今天還有個魚。”

海邊長大的孩子,誰家沒幾條魚,吃都吃煩了,呂子月憤憤咬了一口包菜。

蘇雪楨低頭開始吃起來。

吃飽了下午才有力氣工作,呂子月也不再埋怨,埋頭開始吃飯。

吃著吃著,蘇雪楨感覺背後又坐了一桌,聽聲音有兩個人,也許是看著這會兒食堂沒幾個人在了,聊天也不避諱,她跟呂子月就不可避免地聽到了全部聊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