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第2/3頁)

他們也更加心疼敖銳澤了。

但他們也知道,事情都到這個份上了,他們如果再提起這件事情,就不亞於是把敖銳澤好不容易愈合的傷口又撕開了一遍。

所以他們只能握緊拳頭,想著,別讓他們知道到底是誰把這件事情宣揚出來的,否則他們一定會讓他也嘗嘗千夫所指的滋味。

敖銳澤又問道:“對了,如今鄆州如何?”

聽見這話,那些官員和士子也只能順著敖銳澤的話,往下說道:“托殿下的洪福,如今鄆州一切都好,百姓手裏有糧,心中自然也就不慌,我等出發之時,鄆州剛下了一場大雪,不出意外的話,明年應當是個豐年。”

“對了,鄆州過年時有吃年糕的習慣,所以我等來時,鄆州的父老鄉親專門做了一些年糕讓我們帶來,送與殿下。”

說著,他們將帶來的年糕和其他的一些鄆州特產推給了敖銳澤。

敖銳澤自然沒有拒絕,他又跟他們聊了一會兒,從京城的風土人情聊到那些士子的課業,最後,他的目光落在那些士子略有些單薄的衣服上,神情一頓。

敖銳澤轉頭給太監屈伋使了個眼色。

對方立時就反應了過來,然後退了下去。

沒一會兒的功夫,他就端著一個托盤回來了,托盤裏放著十錠五十兩的銀子。

“是我疏忽了。”

敖銳澤只說道:“鄆州剛剛遭了災,你們就要趕來京城參加會試,手頭難免會有些不寬裕。”

“這些銀子你們拿著,回去置辦幾件棉衣……”

“萬萬不可!”

那些人當即就激動地站了起來,推開了太監屈伋送過去的托盤:“學生等何德何能受安王如此饋贈?”

敖銳澤卻說道:“本王贈予你們銀兩,也不全是為了你們自己。”

“本王更多的是為了大揚。”

“你們若是因此凍壞了,在會試上失利,耽擱的可不僅僅是你們的三年的大好時光,這三年裏,大揚就少了幾十位人才,所以耽擱的是大揚、是大揚朝那些亟待你們帶領發家致富的的百姓。”

“最主要的是。”

說到這裏,敖銳澤頓了頓:“你們也是這兩天來,少數的一些來探望本王的人。”

“所以這也是本王的一點心意。”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那些士子還能怎麽辦。

他們面面相覷,最後只能說道:“那學生等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送走這些士子和官員,敖銳澤拿起一包年糕,吩咐道:“備車,本王要進宮。”

得知敖銳澤來了,正躺在床上發呆的元熙帝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想起大宴上發生的事情,他頓了頓,然後坐起了身:“叫進來吧。”

他以為敖銳澤是過來訴苦的,畢竟以往大皇子和四皇子一遇到事情,就喜歡來找他訴苦。

只是沒想到敖銳澤一進來就將帶過來的年糕獻了上來,然後將他贈予了五百兩銀子給那些鄆州士子的事情告訴了元熙帝。

然後他問道:“父皇,聽說福州金礦出產的第一批黃金已經運達京城了,不知道父皇準備怎麽利用這筆錢?”

元熙帝又是一愣。

因為沒有想到敖銳澤竟然是來跟他說正事的,最主要的是,發生了這麽大的事情,敖銳澤竟然一點都沒有受到影響。

敖銳澤:“父皇?”

元熙帝這才反應過來,想起敖銳澤的問題,他只說道:“那筆錢,朕準備用來修繕太廟和孔廟。”

太廟就是供奉大揚歷代皇帝和功臣的地方。

年前就有太監來報,說是太廟漏水了,只可惜國庫無錢,他修不起,所以擱置到了現在。

修繕孔廟當然是為了籠絡天下讀書人的心,這是朝廷維持統治的基本手段。

聽見這話,敖銳澤說道:“兒臣以為不妥。”

元熙帝:“怎麽說?”

敖銳澤:“兒臣以為,與其修繕孔廟,不如先修貢院和府州縣學,同時重修各地官道。”

“修完這些之後,再修孔廟和太廟。”

“皇宮越晚修越好。”

元熙帝眉頭一皺。

所謂貢院就是士子科考的地方。

而全國的府州縣學加起來可是足有一千七百多座。

要想把這些全都修繕一遍,就算福州金礦每年的出產翻上一倍,三年之內也修不完。

更何況還要同時修繕各地官道。

敖銳澤只說道:“父皇,孔廟修得再好,能看到的只有一小部分士子,我相信大揚絕大多數士子都是沒有機會去孔廟祭拜聖人的。”

“但是那些士子卻是少不了要出入貢院和州府縣學。”

一邊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一邊是切身的好處,哪個更有利於籠絡人心不言而喻。

“而修繕各地官道,可以放到農忙過後,再招募力夫,並給予力夫一定的工錢,這樣一來,百姓就又能多出一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