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到達京師

寇知府看著仆役們將霍侍郎擡走,憂心忡忡。

半個多時辰後,仆役們回報說,已經將霍侍郎送回了崇武驛,人還活著,並且幫忙請了醫生。

寇公子有意寬解父親心情,笑道:“幸虧父親一直拖延,這下迷局自行分曉,不用再兩面為難了。”

寇知府還是唉聲嘆氣,臉上憂色難去。

寇公子又問道:“父親何故還是如此憂慮?那霍侍郎以後再怎樣也不幹府衙的事情了,還有什麽可擔憂的。”

寇知府長嘆一聲說:“怕這少冢宰以養病為名,停在聊城不走了!”

從目前形勢看,霍侍郎最有可能的選擇肯定是先托病不出。但他只要呆在聊城養病不走,對地方官來說就是個大麻煩啊!

寇公子還是有個關節沒明白,又問道:“為何曾知縣要辭官,霍侍郎就束手無策了?這難道不是他尋求的結果嗎?”

“那性質不一樣。”寇知府對兒子解釋說:“霍侍郎本意是泰山壓頂找曾知縣的罪名,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然後是否用這個罪名逼曾知縣丟官,只是順帶的結果。

結果曾知縣直接躺平擺出辭官的架勢,讓霍侍郎反而無處下手了。官職都不要了,霍侍郎還能怎麽打拳?按照一般官場規矩,鬥爭再激烈,丟棄了官職,那就該到此為止了。

而且辭官的原因還變成了遭受霍侍郎和權閹聯手欺辱,不但跟霍侍郎預期的性質完全南轅北轍,而且還成功的把霍侍郎拖進泥潭。”

此後在地方衙門的嚴密關注下,霍侍郎在崇武驛養了兩天病,就向地方索要座船,掙紮著北上。

這對寇知府當然是個驚喜了,立刻滿足霍侍郎要求,迅速調撥船只,禮送霍侍郎出聊城縣境。

然後又聽說霍侍郎到了臨清州,又停下不走,在臨清州養病不出。八成是覺得在聊城太難堪,所以要換個地方養病。

雖然臨清州還是在東昌府轄境,但好歹不在寇知府眼皮底下了,讓寇知府松快了許多。

所有麻煩都走了,天下太平!

被寇知府同樣視為麻煩的秦德威和馮家人繼續一路北上,一開始確實如同寇公子所猜測的,每到一處必定高調投書當地衙門。

至於對方理不理會,秦德威並不在意。原意跟風表示表示的,比如派人護送出境,那就欣然笑納;置之不理的,也無所謂,反正投完書發發傳帖,宣傳目的已經達到了。

就這樣距離京師越來越近,但這時秦德威反而低調了下來,不再張揚行事,悄悄地抵達了通州張家灣碼頭。

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水路也就到此為終點了,雖然從通州還有條快淤塞的水道通往京城,但只能用來運輸漕糧到京城朝陽門,其他人是不能使用的。

秦德威與馮家人在張家灣碼頭上岸休整,然後次日雇車前往京城。

兩個時辰後就能看到京師城墻了,然後從東南崇文門入城。說起這京師崇文門的地位,有點類似於南京的三山門,一大半外地客流從這裏入城。

在大明朝,外地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大都會首先怎麽辦?當然是尋找本省同鄉會館了,南方地區的會館大多聚集在崇文門內,很方便尋找。

馮家是松江府人,但松江府沒有闖外地做生意的商幫傳統,所以在京師也就沒有單獨的松江會館。

打前站的馮家管事已經安排好了,住在一處叫三吳會館的地方,會館流動人員以蘇、松、常為主。南京人秦德威當然是跟著一起住了,反正不用自己花錢。

安頓好了後,秦德威就去打聽消息。初來乍到,又是要辦事的,對京師的基本情況應該要有個了解。他雖然是知道大勢的穿越者,但很多細節並不掌握。

在任何會館或者附近,必定都有晃蕩的本地閑散人,專門為外地人服務的,掏點錢就能打聽到不少最近的京師消息。

秦德威隨便問了幾個,便大失所望,聽到的大都是雞毛蒜皮市井傳言,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沒什麽幫助。

連馮老爺現在到底在詔獄還是在刑部都無法確定。想想也是,這幫人如果能掌握朝堂最新動態,也不至於在這裏混飯吃了。

然後就是準備拜訪各方人物了,秦德威覺得,先拜拜山頭比較有安全感。京師臥虎藏龍,沒人罩的話,萬一遇到點事,哭都沒地哭去。

他拿出朝中大佬名單,包括內閣、部院三品以上大臣,看了幾遍,算來算去,能扯上點關系的只有三個。

第一個就是兵部右侍郎王以旂,這個不但是江寧縣同鄉,而且還是秦德威授業老師王以旌的弟弟,可以喊一聲師叔。

雖然素未謀面但完全可以攀上關系,何況秦德威還帶著老師王以旌的書信,具備登門拜訪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