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事不過三

眾所周知,大明朝廷各部往往不止一個尚書,其中一個是坐堂尚書,是管理部務實職的,其他尚書都是加的虛銜。

比如大學士加吏部、禮部的官銜,主持工程修建的加工部官銜,總督加兵部官銜。

一般總督是兵部侍郎,但資歷比較深,或者位置及其關鍵的總督,會加兵部尚書官銜。

最典型的就是九邊之首宣大總督,經常是兵部尚書官銜出鎮宣大。

而坐堂兵部尚書出缺後,也會經常調其他兵部尚書級別總督來補位,這也是一種官場習慣。

因為兵部的特殊性和專業性,總督回京當坐堂兵部尚書這樣的調任,在大明實在太常見了。

例如嘉靖十四年,當時兵部尚書汪鋐辭官後,就是宣大總督張瓚來接替的,然後張瓚又被秦德威幹掉了,才又換成了王廷相。

所以被徐老三喊了一嗓子後,眾人才意識到,秦德威這個加了兵部尚書虛銜的浙閩總督,才是實職兵部尚書的天然候選人。

聽起來像是繞口令,但確實就是這麽一回事。

更別說秦德威還有宣大總督的資歷,單論任職資格,誰能與秦德威相比?

朝廷事務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與秦德威沒有直接關系的事務,另一種就是與秦德威有直接關系的事務。

推舉新兵部尚書(管部實職的)這件事務,忽然直接與秦德威扯上了直接關系,那麽這事兒立刻就大了。

眾人也忽然明白,那王廷相死皮賴臉的不肯辭職,到底是在等什麽了。

反正沒人說話了,連小聲討論都沒有了,所有人都在看夏首輔。

其實對人事比較了解的人都能猜到,夏首輔打算推出的新兵部尚書人選是誰。沒別人了,肯定就是兩廣總督張經。

說起這位張經張總督,是夏言很早就開始培養的兩大“軍事人才”之一,在原本時空另一個是曾銑曾後爹。

當初夏言把張經放到兩廣總督位置上,就是為了鍍金去的。

只是後來夏言被罷官時,張總督暫時失去了靠山,也就只好一直在鍍金了,現在還是兩廣總督。

所以按照正常計劃,夏首輔今天肯定要把張經推舉出來當兵部尚書。

想到這裏,眾人心裏默默吐槽,就目前這情況還推舉個毛啊。

張經只是個掛兵部侍郎的總督,在任職資格方面,也拼不過秦德威啊,他這個總督比秦德威水得多了,戰功也差得遠了。

而且假如秦德威真有意執掌兵部,張經是否有膽量與秦德威直接正面單挑,只怕都要打個問號。

大部分中間派都很想說一句:“識時務為俊傑,大勢如此,夏首輔你就從了吧,別再折騰了,讓大家都都難做。”

夏首輔擰著眉頭沉默了一會兒,腦中急速的回憶著官員名單。

在他回歸後,對高層人事名單很是梳理了一遍,好做到心中有數。

片刻後,夏首輔終於又找到了一個候選人,對眾人道:“朝廷還有一個兵部尚書,就是三邊總督劉天和!”

這也是一個非常老資格的邊鎮督撫,憑借在三邊的功績,也加到了兵部尚書。

吏部尚書許瓚提醒說:“劉天和年過六十,身子不好。已經上了奏疏,要告老致仕了,人就在京城,等著陛辭和賞賜後便要返鄉。”

夏首輔抓住了救命稻草,哪輕易肯放手,“只要奏疏還沒有批,劉天和就沒有致仕!”

理論上,夏首輔說的也沒錯,但是在眾人眼裏,實在有點強詞奪理了。

秦中堂最著名的代言人之一,掌道禦史陳春忍無可忍的說:“敢問首輔,秦板橋回朝後,如何安排?”

智商不夠用的人,聽到這句都不明白陳春到底是什麽意思。

但在場的人並不缺智商,立刻就知道陳禦史在質問什麽了。

現在內閣裏都有五個閣臣在位了,如果秦德威再回來,那就是六個了,這是不是實在有點冗余了?

最妥當合適的安排,就是讓秦德威以兵部尚書主持軍機處,再掛個大學士虛名,完全獨立的另起一攤子去。

大概在皇帝眼裏,如果讓秦德威獨立出去,然後和其他閣臣互相制衡,也是很可取的。

有沒有兵部尚書區別很大,秦德威出京前,就是以大學士主持軍機處,如果立下功勞回來後,還是大學士主持軍機處,那不就白去了嗎?

這就是陳春質問的核心所在,如果不讓秦德威加官兵部尚書,還能怎麽合適的安排?

比兵部更好的位置不多,難道讓秦德威當吏部尚書再兼個大學士?

陳禦史質問的角度很刁鉆,讓夏首輔難以回答。

到此局面徹底失控了,夏言沒有任何準備,全靠臨場反應苦苦支持。

便又拿出了首輔的威勢,不容置疑的決斷說:“上奏的備選又不是只能一個,劉天和與秦德威都可以列入備選,一起上奏,聽由聖裁定下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