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兩條詔令

“自古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

“伊尹為奴,耕於莘野卻可為相,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成湯何以治天下!今天下得無為奴而近於庖廚者乎?又得無有為隸而憂心社稷者乎?”

“唯才是舉,大商得而用之!”

數十個膀大腰圓的近衛在朝歌城裏轉悠,大喊著紂王所頒布的唯才是舉令與長城奴隸征調令。

唯才是舉令好理解,紂王舉出先賢伊尹的例子,說明小臣奴隸也能為官治天下,只要有才能,管你是廚子、農民還是賣菜小販,都可入朝為官。

這些早在紂王與雲中子在朝中辯論的時候就有苗頭,那時紂王就曾說不問跟腳出身,要論才能心跡。

而征調奴隸修建長城,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首先是強行征調,每個有奴隸的貴族家裏,十取一,調去邊疆修長城。

再次則是逃奴,奴隸受到壓迫就會逃亡,每天都有逃奴出現,這些逃奴一旦被抓,難逃一死,而且還是遭到百般虐待後而死。

而征調令卻說,哪怕是逃奴,只要願意去北方修長城,就可免去一死。

姬昌也聽到了,先是心中一緊。

他也是通宵戰事的人,只一想,就想通了長城妙用,紂王竟能未蔔先知,料到自己正在交好北域各部族,想以長城來抵禦侵略。

隨後細細一想,又不由得笑起來。

北邊那地方,又冷又貧瘠,修築長城風險極高,只怕十不存一。

紂王為了減少民怨,特意用了戰俘、奴隸,這些人雖然沒有人權,但如果這些人死完了呢?

肯定要征調民夫,那便是天怒人怨之時。

而且奴隸、戰俘又會甘心死在北疆嗎?一個個心生怨言,只需有心人撩撥,大商北疆就多了一支可以長驅直下的叛軍。

何況強行征調奴隸,是在挑釁各路諸侯!

奴隸是貴族私產,憑什麽拿自己的東西來修大商的長城?

調用逃奴倒是沒什麽,反正這些人在哪裏都是死。

姬昌心生一計,他不僅不會放棄與北方部族聯系,還要加速建交,讓他們快點南下劫掠大商,如此一來,紂王必會更加緊迫,加速長城修建,不得不征調百姓或是向諸侯索取更多奴隸,矛盾日益激化。

除此之外,姬昌還有更多對策,東邊沒有長城,東夷可用,南邊沒有長城,百越亦可用,大商連連征戰之下又喪失民心,西岐只需振臂一呼,大事可成。

……

比幹也聽到了這兩條詔令。

原本他是七竅玲瓏心,很聰明,現在剖了心,胸口空洞,七竅歸一返璞歸真,就更聰明了。

頃刻間,便想明白了紂王的用意。

兩條詔令不能分開看,要合起來。

奴隸修長城,雖然會死,但也會立功。

再根據唯才是舉令,不問出身,奴隸只要立了功,證明自己有能力,肯定可以除奴籍,獲得官職。

這是紂王要重用奴隸的信號!

一開始比幹是拒絕的,重用奴隸等於與諸侯貴族為敵。

但他做不到。

紂王實在太寬厚了,自己犯了謀逆大罪,至今卻沒有任何消息傳出來,人們仍以為他還是那個德高望重的老王叔,亞相比幹。

所以,哪怕明知道紂王是錯的,是與大勢相逆的,他也要鼎力相助,子啟沒有讓紂王醒悟過來,他也只能跟著將錯就錯。

既然紂王決意改革,要與諸侯貴族站在對立面,就要拉攏奴隸與平民階級來抗衡。

唯才是舉重用奴隸,迫在眉睫!

比幹當即趕回了莊子,他是大商最大奴隸主,莊裏的奴隸比北伯侯、東伯侯都多得多。

他二話不說分出了三分之二身強力壯的奴隸,分批前往招賢館。

招賢館是唯才是舉令搜羅人才的地方,由費仲負責,同時也是征調奴隸、運輸奴隸的中轉站。

花了三天時間,比幹才把奴隸分完批次,可見奴隸之多。

這之後,比幹陷入了沉思。

除了奴隸外,還有什麽可以幫到紂王呢?

想到近衛們的叫喊聲,他悟了。

七竅合一的智慧,讓他醒悟到,現在大商所需要的,是能承載文字的東西。

比竹簡輕便,比龜甲易得,比絲綢造價低廉。

如此一來,便能快速傳信,也不須近衛呐喊,只需將此一物傳給識字小吏,便能傳遍天下。

紂王想贏得百姓支持,這一物是必須的,百姓是最容易聽信傳言的群體。

……

鄔文化是個逃奴。

從主人家逃出來的時候,身高只有一米五。

他不敢進城,只在山野間生活,幸好天生神力,整日狩獵山林,以豺狼為食,以虎豹為衣。

他越長越高,越越來越魁梧,如今已有四米之巨,而且還有繼續長高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