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三湖鎮

三湖鎮,正式的名稱叫西水區,與非索港的原北灣區、現克林區一樣,都是幾裏國的第三級行政單位,擁有相當大的自主與自治權。

非索港有五個區,如今已全部被新聯盟整合,也徹底改變了原先的治理結構。班達市這邊則有十八個區,主城區有七個,外圍郊野則有十一個。

主城的這七個區和原先非索港的狀況差不多,其基層街區被大大小小各個幫派把持。至於郊外的十一個區都以某個鎮子為中心,情況相對有點不同,基本上都被某一個或少數幾個幫派所控制,西水區就是其中之一。

西水區的轄境內有三座湖泊,面積都在一平方公裏以上,枯水季也不會幹涸。它們被斑尾河的一條支流串聯,河流兩旁還有與湖泊相連的季節性濕地。

據當地人回憶,在二十年前,那三座湖泊所在的窪地也是季節性濕地,大旱季中只是分布著星星點點的小型水泊。大約就是從二十年前起,局部區域的氣候漸漸改變,西水區也修了一些簡單但是巧妙的水利工程。

比如開掘濕地,修建了一些簡單的堤壩,多余的淤土還用於種植園和農田堆肥,清理了各種危險的生物。經過幾個大雨季之後,三座湖泊才漸漸成型,因此在當地人的俗稱中該地漸漸變成了三湖鎮。

所謂鎮,指的就是該區域核心的聚居地,已經像一座小城市。

這樣的三湖鎮簡直是班達市郊外的一處風水寶地,風光秀美、氣候也很舒適。它可能不適合海外遊客觀光,但對於當地的有錢人來說卻是個度假休閑、偶爾放松的好地方。

控制西水區的原先有四、五個幫派,後來三湖幫漸漸狀大,成了那裏獨一無二的勢力。解決了局部區域的灌溉問題,三湖鎮的農牧業、種植業、手工業發展得也不錯。

在鎮郊有規劃相對合理的大片農田,種植了很多並不是當地的傳統作物,比如水稻、小麥、玉米燈,不僅能供應主食,也能提供養殖業的飼料。

這裏有小塊的田地,還種植著當地人根本就沒見過的瓜果蔬菜,有點像規模更大的棕櫚莊園,或者東國援建工人的駐地。濕地和湖泊的淺水域裏,居然還有菱角、荸薺、水芹、茭白、蓮花、芡實、蒓菜、茨菰生長。

三湖鎮有五萬人口,居民構成和班達市其他區差不多,以當地土著為主體,還有不少羅巴裔以及其混血後裔,這都是殖民時代留下的痕跡。

當地的主副食供應基本都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幾處大型種植園種植的是經濟作物,產品用於出口或外售。

班達市的各幫派既有沖突也有合作,而且大型幫派都與生態鏈最高層的守衛陣線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三湖幫還在班達市的主城區開了一家特色商店,在猛牛幫的地盤上,售賣三湖鎮的特色產品,主要是各種當地從沒見過的各種果蔬,還有肉禽蛋之類。

楊老頭總能搞來各種時鮮蔬菜、雞鴨魚肉,估計那家商店也是其采購渠道之一吧。至少在東國援建項目工程部出現之前,非索港連個雞蛋都不好買,但華真行從小都沒缺過這些東西。否則就算拿菜譜當連環畫看,他也沒法學會實操啊。

當地大部分土著根本就不認識這些東西,也不會加工,所以很少夠買。但是其他族裔,比如東洲裔尤其是東國裔華族人則特別喜歡,哪怕哪怕商品貴得出奇也是供不應求。這家商店裏還貼著三湖鎮的宣傳海報,有休閑度假別墅還有特色東餐酒樓。

商店裏賣的都是原材料,想吃東國菜可以自己去三湖鎮,那裏有一家專做東餐大酒樓,名字就叫三湖酒樓,開業已有十幾年。

很多人會驅車前往就餐,有人還在三湖鎮特意住幾天。有時外來的觀光旅遊團用餐,也會特意在路上繞個彎安排在這家酒樓。按當地標準,能在那裏消費的都算高端人士了。

三湖酒樓做的主要是當地少數高層人士以及部分海外觀光客的生意。華真行以前並沒有聽說過三湖鎮、三湖幫、三湖商店以及三湖酒樓的消息,因為他並不屬於這一類人,也不生活在班達市。

華真行自幼好學,眼光絕不局限於雜貨鋪以及門外的非索港。雜貨鋪裏設施齊全,通過網絡他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同時也可以涉獵各門類的知識。可能就是因為目光放得太遠,恰恰沒有太關心附近班達市的情況,這些消息都是網上看不到的。

班達市主城區離非索港市中心也就不到二百公裏,別看地理上的距離並不遠,但是想通過公路開車過去,最近的路線也有三百多公裏,而且道路情況非常糟糕,得翻越很多丘陵與季節性的河流。

道路上的很多地段其實就是荒野中的平坦地帶以及幹枯的河床,一到雨季就等於交通斷絕,所以班達市與非索港之間平常的人員以及物資往來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