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語文(第2/3頁)

華真行告訴夏爾就派三百二十人吧,寧缺毋濫,假如連這種測試都通不過的,就別派出去丟人現眼了,就算到了那邊也很難跟得上課程,白白浪費教育資源與經費投入。

這個數字多少有點奇怪,堂堂幾裏國近一千多萬人口,就找不出五百名測試成績合格的中學生畢業生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這個結果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幾裏國的基礎教育當然非常爛,可以說連根都爛透了,但也不是完全都沒有,否則當年董澤剛是怎麽讀的書、上的大學、當的律師?

僅僅是歡想實業體系以及養元術中心,就能組織五百人全部考核通過。可是這樣的“人才”基本都已經參加工作,在各個崗位任職,是不可能說抽走就抽走的。

歡想實業在員工隊伍中,也抽調了一百名符合要求者參加了這次測試,結果是全部通過。

這一百人將以公派委培的方式赴東國留學,由於占用了公派名額,歡想實業也要向幾裏國教育部交納相關費用。

他們學習期間由歡想實業發放生活補助,身份仍是歡想實業的員工,學成後要回到歡想實業工作。

所有公派留學生的年齡限制,是十六歲到二十三歲之間。十六歲是幾裏國的法定成年年齡,二十三歲則是今年夏爾的年紀。

夏爾也不知哪根筋不對,看見這個政策又聽說華真行要去留學,他居然也動了心思,找有關部門研究自己也去東國留學的可行性。

春節後剛趕回國內的沈四書感覺頭都大了,不知道該怎麽研究,於是就打電話去問尚在東國的王豐收。

王豐收也沒勸夏爾什麽,只是授意沈四書等人在制定政策時劃了一條年齡線,恰好把夏爾給劃了出去,而且劃得還很合理。

幾裏國的中學畢業生並不少,比如夏爾就是。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公立學校畢業,一個班的在冊學生有好幾百名,上課時卻從來連幾十人的教室都坐不滿。

幾裏國也有一批原私立貴族學校培養的畢業生,但他們相對數量很少,此次參加測試的人數也不多,通過率同樣很低。

這批人的家庭在原先的幾裏國非富即貴,要麽其家族在解放運動中被鎮壓了,要麽隨其父輩早就跑走了,能夠參加此次測試的人數當然不多。

而且說實話,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水平也實在有限,有些事不能只看學校條件怎樣,還要看整體的社會大環境。

這次的入學測試用的是全東國語試卷,而這些人從小接受的都是茵語或蘭西語教育,不僅語言不通,文化體系上也完全不同,這也極大地增加了測試難度。

得益於新聯盟近幾年來在各地推廣的東國語普及教育,幾裏國教育部門這次才能組織三千名適齡中學畢業生參加測試,否則除了東國僑民之外,恐怕連五百個人都湊不齊。

當地土著語言沒有文字,所以文化教育必然要選擇外來的語言文字。幾裏國歷史上先後經歷過蘭西語、漢森語、茵語時代,留下了三種法定語言,官方常用的曾是茵語。

語言文字體系的改變,意味著文化、政治、經濟等整個社會運行體系的切換,這種代價是巨大的。越成熟、越發達的現代國家,這麽做付出的代價就越大,乃至於無法承受。

而幾裏國在這方面有巨大的優勢,就因為它足夠爛,做此切換的成本極低。反正絕大多數人原本就是文盲,就算學過幾句茵語會話,水平也上升不到文化層面。

經濟、文化水平足夠爛,反而成為了改革的巨大優勢?有時不得不說世事就是這麽荒誕!而且對幾裏國來說,這不完全算一種改換,更是從頭重新構建。

新幾裏國成立前後一直堅持韜光養晦的策略,盡量避免引起外界的過多關注,太過弱小的實力經不起外部龐大勢力的幹涉。

這裏原本就是一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幾裏國只要不鬧出圈,就掀不起什麽浪花,甚至都不會有人多看幾眼。但某些方面的舉措,還是招致了外部勢力的介入幹涉。

很多人事先是沒想到的,而華真行事先可能想到了也可能沒想到,但無論如何,這一條既定國策是無法改變的,就是將東國語定為官方語言。

幾裏國在這方面做得已經足夠小心了,原先的政策其實很委婉,只是將三種法定官方語言增加為四種,將東國語添了進去,而蘭西語、漢森語、茵語仍然保留。

而在實際工作中,則是將東國語當成唯一的官方語言,所有官方文獻都使用東國文字,這也算是一種暗度陳倉的做法。

盡管如此,還是招致了外部勢力的敵意與幹涉。在幾裏國全境解放之後、新政府正式成立之前,新聯盟就曾挫敗了一起未遂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