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吾日三省吾身(第3/3頁)

從表面看,客觀上好似確實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但是真有這個必要嗎?在境湖市南郊這種地方必須要這麽做嗎?

骨子裏,這還是資本追求的增值效率,無所謂人們喜歡住在什麽樣的地方。這個地產動遷項目之所以沒成功,只因為開發方碰到了方外聯盟。

這個小區住了多少人,華真行並不清楚,但是非索港農墾區條件最好家屬住宅,差不多也是眼前的景象,人均居住占地面積不到五十平米。

不含郊縣,境湖市市區有一百萬人口,這還是近年來不斷聚集的結果。就算都按這個標準,也只需要不到五十平方公裏的居住用地。而鏡湖市的市區面積,就接近一千平方公裏。

身為幾裏國最大的資本家,甚至是歡想特邦唯一的資本家“風自賓”,華真行也不禁暗生警惕。

華真行最後想到的是,在幾裏國,尤其是歡想特邦以及將來的歡想國,如何避免這種對人性異化以及對資源的耗費?

他打算在平京市買下整個萬樹花園三期工程,那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可華真行本人並不喜歡萬樹花園那種民居,從結構設計到環境營造的心理暗示氛圍,他都不喜歡。

華真行來到東國後才驚訝地得知,很多同學在家裏住了十幾年,都不熟悉一墻之隔、同一單元、同一樓層、門對門的鄰居,甚至根本就不認識。

這些東國同學們以對此已習以為常,但在華真行看來,這是極不正常的。哪怕在東國大部分地方,這也只是近三十年隨著大規模房地產開發才出現的情況。

聽說東國當代的房地產,尤其是居民小區的開發、設計,主要都是學習紅港特區模式。學誰不好!偏偏要學紅港?

當今或者說當初的紅港,是在壟斷資本的殖民模式下,將社會異化扭曲到極致的形態。房地產是其最鮮明的特色,哪怕從設計建造方式上都能看出來。

住十年都不認識鄰居,這意味著整個社會民眾被碎片化分割,人則成為原子化、工具化,冷漠而孤獨的個體。

在東國內地,尚有比較完善的各級官方基層社區機構,多少能夠緩沖與彌補這種碎片化帶來的社會缺失。

但另一方面的缺失卻是很難彌補的,資本邏輯下的碎片化設計,想達到就是這個目的。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人,從小直接的社交渠道,主要就是家庭成員與同齡同學,這可能導致社會認知與同情能力的缺失,也更容易陷入媒體編織信息繭房中。

人們只有憑借自身的觀察與感受能力才能掙脫出來……當然了,人的社會性是多種因素構成的,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華真行看到了這種現象,當然不希望將來自己的國家也是那樣,盡管那樣的景象比曾經的非索港破敗的街區已經強了無數倍。

有些時候、有些地方,因為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因,必須要建造一些樓房,但也沒必要設計成那樣,或者僅僅設計成那樣,只為將民眾碎片化、單元化分割。

華真行在東國學到了很多東西,有很多事物令他羨慕,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喜歡。

丁奇簡單介紹了一番南沚小區的情況,華真行轉念間卻有這麽多感想。他還沒來得及想太多,比如整個國家的人口、城市、產業分布的設計,說話間已經到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