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第2/4頁)

初挽一行五個人,被分配到了三個宿舍中,四個男同志兩人一間,初挽單獨一間,宋衛國留了個心眼,讓初挽住中間那一間:“這樣穩妥一些。”

初挽知道他的意思,自然感念他的細心和照料。

宿舍是平房,和當地房子一樣,用紅柳做架,外面塗上一層黃泥,窗戶開在屋頂。

宿舍外面就是旱廁和豬圈,一股子臭味,而旱廁往前便是這次培訓的教室了。

條件自然很艱苦,不過好在這一路六七天的奔波,大家已經多少接受現實了,每個人心裏都是麻木的。

晚上時候,大家和其它培訓隊員見面,組織的同志給熬了奶茶,切了甜瓜,餾了饃饃,讓大家邊吃邊聊。

大家彼此介紹了下,坐在一起喝著奶茶,吃著饃饃,談笑風生。

這個時候,經歷了一路勞頓的大家夥才感覺到一些考古的文化氛圍。

培訓老師大致介紹了這次的培訓情況、

初挽留意了下,別看這裏是鳥不拉屎的荒涼地方,不過師資力量雄厚,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主任以及幾個很有實力的教授都在,京大的黃教授因為最近正在豐田進行挖掘工作,他便成為這次田野考古課的主講。

總之,這麽偏遠的邊陲小鎮,大家嘴裏吃著沙子,一臉灰撲撲的,卻要接受中國最頂尖考古專家的培訓,要接觸考古前沿陣地了。

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振奮起來,一路的奔波仿佛也值了。

第二天,民豐公安局的一位同志特意過來,說是受朋友的托看顧下初挽,讓她有什麽事不用客氣,初挽自然感激不盡,把自己從北京拿來的打火機也送給他,對方倒是不好意思起來,感激得很。

開班儀式後,大家稍做了解,便開始進行文化課的講解,文化課歷時兩個月,主要是《田野考古概論》、《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和《考古工作手冊》等的學習。

這些學習內容都是初挽以前大概知道操作,但是卻又沒詳細接觸過的理論,比如田野考古的工作程序,考古調查的種類,考古勘探的工作思路,也包括物探和攝影等技術。

這課程自然是緊鑼密鼓的,學業壓力不小,而且這麽瘋狂學習後,兩個月時間就要被拉到挖掘縣城進行實踐,還要有實踐任務,這麽一來,大家上課都是瘋狂記筆記,下課後也都在努力用功。

至於之前計劃的可以在新疆附近玩玩,基本泡湯了,根本沒那心思,也沒那條件,這裏根本不是旅遊的地方,就是遭罪的地,哪裏也不敢去,哪裏也不能去。

如此緊鑼密鼓了大概兩三周後,大家總算適應了這個節奏,這天老莫說可以帶他們去附近的巴紮走走。

巴紮是集市的意思,老莫說附近有一個大巴紮。

大家這個時候多少緩過來一些,也就有了興趣,五個人一起跟著老莫過去當地的巴紮。

這巴紮上也有房子,都是低矮破舊的平房,依然是塗著黃泥,屋頂上垂下來一些細長的雜草,屋檐上用紅油漆歪歪扭扭地寫著一行新疆字,老莫說那是拌面的意思。

這邊農貿市場前來趕集的都是當地人,牽著驢子,男的戴著新疆花帽,女的裹著花頭巾,拖家帶口的,皮膚黑黝黝發亮。

巴紮上熱火朝天,三五成群的,到處是叫賣聲,地攤上有當地的陶罐,新疆花帽,也有小夥子推著板車賣牛骨頭,以及一些當地特色的吃食。

老莫指著旁邊油光鋥亮的老木桌說,那上面的面餅叫庫買西,這個和饢差不多,不過沒花紋,也不放皮牙子,這種庫買西是放在埋在燒熱的沙子中的,埋進去一會就能吃了。

正說著,那邊正好有一位老阿媽正從沙子裏往外扒,看上去熱氣騰騰的,旁邊驢車上有維族小孩趴在那裏,大口大口地咬著一個庫買西,吃得津津有味。大家都有了食欲,便要了這庫買西來吃,味道還不錯。

老莫又帶著大家去喝了一種湯,據說是用當地的肉蓯蓉和羊肉燉出來的,初挽嘗了幾口,就愛上這味道了。

也許是周圍的黃沙和荒涼讓這美味顯得更加珍稀,初挽覺得自己這輩子沒喝過這麽鮮美的湯。

喝過湯後,大家四處逛逛,看得新鮮,陸續買了黑枸杞,葡萄幹,昆侖雪菊,還有一些其它當地特產。

繼續往前走,便到了玉石市場,這邊是一片露天市場,帶著民族特色花紋的包袱或者手工織品隨意地鋪在地上,上面擺滿了各種玉石。

很多擺攤的都是戴著新疆花帽,褲腿高高挽到膝蓋,小腿還濕漉漉的,看樣子才采了玉石趕過來市場的。

一行人好奇,要知道新疆和田玉名滿天下,不知道這裏什麽行情,大家就隨便問問。

初挽上輩子了解過這一塊,大概知道,這邊的和田玉開采都是國營玉礦廠,是新疆自治區輕工業局下達生產計劃,分配銷售指標,不過這種國營的礦廠,到了九十年代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