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平靜

大煜制,在京五品及以上官員須朝參,三品及以上官員在朝會中有座。

休沐後一日,謝煐端坐在禦座台階下方最靠前的椅子裏,一如既往地沒個好臉色。

龍椅上的嘉禧帝懶懶地聽著官員奏報,偶爾應上一兩句。

今日沒什麽要緊事,很快大殿中就安靜下來。只是,正當孫宦官要喊退朝之時,謝煐站起了身。

“臣即將大婚,請陛下召臣外祖衛國公回京受禮。”

他話音落下,眾官員面色都有些古怪。

嘉禧帝為何不同意衛國公回京,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太子的要求也合情合理。

大煜制,皇子成婚之時,因帝後不便離宮,由外祖父母代為受禮。即便是公主出降,為表公主為君附馬為臣之意,亦是相同。若外祖父母不在世或實在不方便,才往下輪到皇室宗親。

如今薛家一眾小輩兒郎挑起北疆邊防,已無須年邁的衛國公坐鎮,召其回京合情合理。

當然,如果嘉禧帝真不樂意,也可把當今皇後的娘家硬指為太子外祖。只是那樣一來,以太子的脾氣,說不定真會借題發揮抗旨不遵。

想到此處,所有人都繃起心弦,殿內氣氛一下變得緊張。

嘉禧帝卻沒有現出不悅。在決定下旨賜婚之時,他便已想到這一層,權衡良久,覺得自己對京中的控制已不會受到多少影響,反而是衛國公會成為薛家在京裏的最重要人質。

不過,他也不會立刻讓太子如願,此時只說:“衛國公統領北疆防務,眾多軍務都離不了他,突然召回京恐讓邊防出現漏洞。先發個旨,讓老國公好好安排一下,大婚之前進京便可。具體時間,一會兒讓政事堂議一議。”

謝煐沒再多爭,躬身謝恩。

倒是群臣心裏有點空落落的,這麽個一觸即發的問題,沒想到竟然簡簡單單就揭過去了。

卻不料,就在這時,太子緊接著又拋出一個驚天消息。

謝煐道:“前日國師言,臣與楚溪侯合婚,將氣沖紫微,大婚後不宜再居內城。臣自請搬遷,望陛下早日賜府,方便工部與內侍省做準備。”

這話聽得眾人心頭都是一震——氣沖紫微?什麽意思?這是暗指太子與天子即將正面拼鬥?要太子退讓?

也有腦子轉得快的,馬上想到太子一旦遷出東宮,便不再受制於禁軍,這必然不是天子所樂見。

立刻便有人出列:“儲君安危關系江山穩定,向來居於內城以便禁軍護衛。臣以為,搬遷一事極為不妥,當請國師另想他法化解。”

但也立刻有人反駁:“國師難道不知此理!若能有其他辦法,哪裏還會提這事。事關天子,便當以陛下為重。臣以為,應準太子所奏。”

隨後又有不少人出列發言。有急天子之所急,力阻儲君外遷的。也有一根筋,非說不同意便是罔顧龍體安危的。還有和稀泥,以三月準備期太短為由,建議將婚期延後,等待國師另尋他法的。

嘉禧帝看向謝煐,心中冷笑著拍了拍龍椅,孫宦官立刻長喊一聲“肅靜”。

待下方眾人安靜下來,嘉禧帝沉聲道:“如今國師讖語在前,太子須早日大婚,安定人心。”

這一句,就是先錘死了婚期不可改。

他接著道:“太子遷居非同小可,這事交給政事堂議。便是真要遷,也得先議出個章程來。”

謝煐自然也沒指望他能當場表態,要的只是將此事傳揚開來。只要朝中官員知道了,那稍後傳到民間便是順理成章。

孫宦官看再無人說話,叫了退朝,扶著嘉禧帝離開。

謝煐站在群臣之首,轉身在眾人的悄悄打量下快步出殿。

*

朝會是開大會,政事堂議事則是天子與重臣開小會。遇下詔敕之事,決策出於政事堂,因此政事堂才是整個朝廷的權力中心。

在大煜,依制進入政事堂的官員,有尚書左右仆射、中書令、侍中、禦史大夫。另外,皇帝還會視需要安排幾位有才幹的低品級官員加入,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現在政事堂裏坐著的,除謝煐之外,還有八人。

嘉禧帝近幾年精力不繼,除非有軍國要務,基本不再參與政事堂議事,只在事前提要點,事後聽稟報。

白泊作為嘉禧帝心腹重臣,不僅位居首相,還兼直領吏部,手掌官吏任用之權,現今在政事堂中可說是代天子言。

今日他也領著眾人先討論完一應緊要政務,最後才提到嘉禧帝在朝會上交給政事堂的兩件事。

白泊知道嘉禧帝的心思,自然將衛國公回京的日子壓到最後:“聖上原先看中五月上旬的日子。北疆寒冷,我看,待四月開凍之後,再讓衛國公回京,路上也不那麽辛苦,趕在四月底抵京便可。”

說完,他看尚書右仆射:“李公轄兵部,軍務上可有什麽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