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自古以來, 丞相這個職位就承受了與它重要性相匹配的波折經歷,如同皇位會被皇室後代競相追逐一般, 文官一生奮鬥的目的便是丞相之位。

歸根結底, 皇位和相位都是掌握了極大權力的職位,所以才會引得眾人虎視眈眈,而隱忍多年終於登上此位的人一定會對驟然得到的權力產生深度的貪圖和迷戀, 繼而想要用這柄權力的利刃掃清一切障礙。

而這個時候皇帝和丞相就會發現,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真正令自己不痛快的人還得是對方。

某一方的絕對讓步是實現雙方和平共處的最簡單的方式,但這也是許清元絕對不能選擇的一種解決方法。

因為如此行事將會令皇權更加集中, 社會的進程不進反退。

她想了很久,終於想到了另外一種應對之策——丞相輪席制。

詳細來說就是, 將內閣和丞相化為一體, 內閣成員輪流擔任丞相一職,在該成員任職期間, 重要決策和制度仍必須經過內閣商議, 但丞相具有一票否決權。

這個權力是皇帝也要遵從的, 內閣不通過的事項皇帝可以查閱但不能推行。而如果內閣通過某件事項,所有內閣成員集體負責,皇帝再對該事項進行審查。意見一致,由內閣擬詔下發,意見不一致, 皇帝有權要求內閣更改意見,內閣必須進行實質更改, 之後皇帝必須從兩種方案中選擇一種實行。

這樣明面上內閣的權力可謂是空前壯大, 從皇帝的秘書處變成了制衡皇權的機構, 所以為了各方利益,還要進行平衡調整。

一是要求內閣需要周期性地在上朝時向文武百官及皇帝匯報工作,皇帝可以在丞相輪值期間對其進行撤換,但該權力只能在同一周期內行使一次。

第二,擴大內閣人數,從七人擴至十三人,此舉看上去是增加了輪席的周期時間,但許清元打算的是從各個衙門提拔女官填充入內閣,以達到勢力平衡。況且制度真的實行起來估計撤換丞相的情況會頻繁出現,人太少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個,不利於解決矛盾和問題。

這應該算是她初步成型的構想。

在新皇召見她詢問其為何不接受首輔一職時,許清元將自己的上述想法和盤托出。

皇帝看她的表情足可以稱得上是震驚,她扶著額頭沉默許久後,道:“讓朕想想。”

沒有一口果斷拒絕就好,看來清瓏的接受能力還是挺強的。

許清元沒有退下,而是將那天與寧康見面後與對方的交談說了出來,皇帝想到大行皇帝臨死前說的話,心中亦有震動。

兩人誰都沒有刻意隱瞞消息,許清元的構想在幾天之內便傳遍了朝堂內外。

出乎她的預料,反對最激烈的人反而是內閣成員,不過他們也不是對擴大自身權力不滿,而是不願意向百官低頭匯報工作,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在自降身份。

他們不同意這樣的做法但又惹不起現在權勢如日中天的許清元,只能懇求她看在大家同在內閣任職的份上把這一條蠲除。

這一套新的制度就是為了在皇帝、內閣及其他官員之間形成監督制約的關系,所以許清元硬是油鹽不進一點兒沒有妥協,把同僚得罪得幹幹凈凈。

得知此事後,皇帝也嘆道:“這樣不給自己留退路,朕也不能不顧老師的顏面地位。”

王鎮將冷掉的茶盞撤下換上一杯新茶,靜靜站在一旁。

守孝期間,皇帝多次私下召見許清元,兩人就新制度“先兵後禮”地扯皮了許久,在將更改意見和撤換丞相的次數修改為三次後,新制度得到了皇帝的初步同意。

禮部正緊鑼密鼓地籌備著登基大典事宜,最終將吉日定在七月廿日舉辦。

登基大典當日,清瓏身著十二章袞冕,在百官山呼萬歲聲中於含元殿中正式登基為帝。同時冊生母為孝敬皇太後,長女張景生為皇太女,還有一連串的先皇嬪妃也按照品階冊立為太妃。

即位當日扆崋,皇帝通過內閣頒布詔書列舉寧康及其黨羽的十條重罪和三十條其他罪名,下令即刻斬殺,宗室張聞庭因謀反罪被終生囚禁。

宮變當晚其他後來倒戈的京郊駐軍被發配至邊疆充軍,能留得性命他們已然十分感激。

有功者自然也得到了晉升或者賞賜等諸多好處,許多女官都憑借從龍之功連升二級、三級,成為自己衙門的頭幾把交椅。

此外,皇帝同時下詔開三年恩科並大赦天下,廢除女子必須趕回原籍貫科考及對女科生和女官加征稅收的令法,大力鼓勵女子科舉。

為了穩定局勢,其他重大改革的政策制度都未施行,要延等一年,在此期間內閣由許清元暫任首輔,照常處理政務。

一年的時間好像不能輕易軟化這些老頑固的思想,但是當內閣第一次迎來改革,人數增加至十三人,而加進來的六人全是女官後,他們自知再反對也無用處。畢竟加上上峰許首輔,內閣儼然已經是女子占大多數,識時務者為俊傑,內閣其他成員態度開始轉變,制度的推行阻力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