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鹽州

四十出頭的左丘明與李續同歲,也是李續最為信任的將領和心腹手下,已經鎮守鹽州多年了。

鹽州,作為出橫山之後的第一戰略要地,同是鹽州擁有的二十余個天然鹽湖,又是定難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銀庫,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

鹽,看起來極為便宜,但因為它是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是每個人每天都要用到的東西,其巨大的銷量,便意味著巨大的利潤。而它也一直與鐵同時被列為國家的戰略物資,是朝廷要牢牢控制在手裏的特殊商品。

李續,就是因為有這數十個天然鹽湖,從而開始了一步一步的壯大起來。

鹽州出產的鹽,成為了李續往外探出觸角的最有利的武器。

他的觸角伸到了秦風路,伸到了青塘,他的商隊,甚至遠遠地抵達了西域等地,而其中最重要的兩樣商品,便是鹽和茶。

在這些貿易之中,李續不但賺到了海量的錢財,同時也開始深深地滲透這些地方的各類勢力,而這些地方無數的各類各樣的部族,也漸漸地視李續為頭領,多年來,這些部族或被迫,或自願地歸附了定難軍,使得李續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大,實力,一天比一天雄厚。

以甘州、定州等地為自己的核心統治區域,而他的影響力,則如同八爪魚一般,向著四面八方探了出去。

而在做這些的同時,李續想方設法地蒙騙著朝廷。無數的錢財被一車一車地運往汴梁,送到了一些關鍵官員們的府中,也送到了很多有著話語權的清流士人,文人墨客的家中。

然後,在朝廷的主流意見之中,李續在甘寧之地的一系列舉動,便成了替朝廷揚威,顯現皇宋胸懷的行動。

在民間,一篇篇贊揚李續的文章、詩歌連接出現,在士人的聚會之上,充斥著李續是大宋邊陲中流邸柱的謳歌之聲。

當這些人在流水一般地花銷著李續送來的賄賂的時候,當他們興致勃勃地把玩著那些精致的首飾、璀璨的寶石的時候,怎麽也沒有想到,李續正在不停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不停地將一個又一個的部落遷移到了甘寧地區,在那裏,一個個的村莊出現了,一片片的農田被開墾了出來。

有了肥沃的河套地區,有了多年以來不停遷移過來的人口,李續便有了獨霸一方的基礎。而等到大宋朝廷發現這一切的時候,李續已經勢大不可制了。而這個時候,李續也終於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朝廷多次招其返京述職,他都托病推辭,最開始還派自己的兒子上京去應付一下差事,接著便只派部下去虛應一下,再最後,幹脆便懶得理會朝廷這之類的旨意了。

而讓朝廷最為尷尬的是,定難軍每年的軍餉,物資,你還得一分不差地給撥付下去。

用朝廷中某些人的說法便是,不能在這麽一點小錢之上,激怒李續,給李續造反的借口。

而為了維持這樣的一個局面,朝廷不停地給李續加官晉爵,現在,李續差不多已經升無可升了,以他現在的職位,真要回到京城的話,陳規立馬就得讓出知樞密院事的位子來。

當然,李續敢回京城的話,等待他的,必然是枷鎖和檻車。

朝廷當然想剿滅李續。

李續也想盡早地獨立建國,完成自己的終極夢想。

而左右這一切的,除了宋遼之間的大勢之外,更重要的便是橫山黨項的態度。

橫山小部落是無所謂的,誰錢給的多,糧食給的多,便跟著誰幹。

有奶便是娘,是他們這些小部落的生存之道。

真正左右橫山局勢的,是像拓拔部、嵬名部、仁多部這樣的大部落。

能讓自己的部落發展到如此規模的人,自然都不是傻瓜。如果為本部族謀取更大的利益才會是他們考慮的問題,至於是效忠李續還是效忠朝廷,同樣也不是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的指導之下,在最初李續還相對弱小的時候,拓拔揚威、仁多忠這些人,毫不猶豫地把屁股歪到了李續一邊。

他們的態度,使得朝廷想要盡早剿滅李續的意願化成了泡影。幾次試探性的以剿匪為名義的進攻橫山的戰鬥,全都損兵折將慘敗而歸之後,大宋朝廷終於意識到,想要收拾李續,必須要消滅或者拉攏橫山黨項。

大宋朝廷意識到的,李續當然也明白,而橫山黨項人自然也能意識到。

這些年來,橫山黨項人的屁股便歪來歪去,以此來從雙方哪裏拿到更多的好處。

他們壓根兒就不想雙方決出一個勝負。

真要弄出一個勝負來了,他們頭上的主子就又只剩一個了,那日子可就不好過了。最早的時候,大宋一個區區的不入流的小官便能對他們一個堂堂的族長呼來喝去的這種羞辱,他們可不想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