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步步緊逼(第2/3頁)

雲貴,那是煙瘴之地,兩廣,那是流放之地,至於中原那些剛剛打下來的地方,原本是不錯的,但現在,戰事剛剛平息,民不聊生,匪患叢生,去了那裏,只怕日夜都要憂心安全。那些地方又是與敵人對峙的邊境地區,說不定什麽時候對面就忽啦啦打過來,一不小心就成了對方的俘虜。

反正自家也不缺錢,那就回家當個富家翁,靜待時機。

相對這些官員,更多的吏員,對於朝廷來說,反而是一件更麻煩的事情。

流水的官衙鐵打的吏員。

幾乎所有的吏員,都由本地人擔任,而很多吏員,甚至是代代相傳,爺傳子,子傳孫,長期下來,吏員操控官員控制地方的事情,屢見不鮮。

對於這樣的局面,新上任的吏部尚書周衛,出了一個點子。

作為一個在基層崗位之上工作了數十年的老官僚,對於這樣的局面,周衛算得上是心知肚明。

給吏員升官員,開一個口子。

從吏到官,是一道天塹。

很多人一輩子也無法跨過這道坎。

當然,另有一批人,是根本不想跨過這道坎,他們只想呆在原地,呆在這個舒適區裏把控一切。

周衛建議,對優秀的吏員,使用推薦制度。

由本地官員舉薦優透的吏員為官。

一旦為官,可就不能在本地了,異地為官這是常識。

如此一來,為那些兢兢業業的老吏找開升遷之門,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那些盤踞地方的吏員家族撕開一個口子。

只要你離開了這個地方,只要你不再呆在這個職位之上了,那自然就可以好好地查一查你這個人是不是違法亂紀了。

這個世界,向來不乏落井下石之人。

蕭誠的第三刀,揮向的是戶部。

確切地說,是指向了大宋的稅務。

江寧新宋,農稅的收入,在朝廷收入之中,已經可以說是忽略不計了,天宋二年的統計,農稅只占了朝廷整個稅收的二成,其余八成,均來自非農業稅。

而商稅,則是其中的最大頭。

大宋的商稅已經相當的制度化為規範化了。

住稅和過稅是大宋商稅的主要稅種,住稅即買賣交易稅,稅率在百分之三,過稅則是商品流通稅,稅率為百分之二,早在大宋太祖元年,便有明確規定:榜商稅則例於務門。意思是說收稅的條目要張貼於官署、衙門的外墻壁上,以彰顯公開透明,便於互相監督,如果不是公開的征稅條目,則商人可以拒絕繳納並且可以越級上告。

當然,對於偷稅漏稅的懲罰,也是極其嚴重的。一旦發現,則沒收偷稅產品的三分之一甚至於一半以上,更甚者,則是要去坐牢房了。

而對於販夫走卒,引車販漿者,宋朝則是免稅的,這一條,可算是相當的親民了。甚至還有明確的規定,鄉村百姓,販賣一點自家產的雞鴨魚肉,疏菜瓜果,皆可免稅。

大宋的這些政策,極大地鼓勵了商品的流通和商業的興盛,也方便了商品在全國範圍內的流通,使得物價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百姓們經商的興趣大大增加。

蓋所獲利博,豈肯蓄藏於家?

因為這些政策,經商的人數大大增加,國家征稅的範圍反而得到了擴大,看起來減稅的範圍很多,但國家稅收反而大大增長了。

當然,大宋商稅的大頭,主要來是來自於禁榷商品以及大宗貨物。

煙、酒、茶、鹽、鐵、媒、香料等利潤高、流程簡單的行業,被納入到了國家經營的範圍,只需要投入極小的資源,便能獲得很高的利潤。

而對外貿易,也是其中一項。

除了朝廷主持的大宗對外貿易之外,也鼓勵有實力的商人進行對外貿易。而這些貿易的利潤也是極其驚人的。

相對於商稅,農稅則是相當簡單的。

就是畝稅一鬥。

這個稅率是相當的低了。

如果你畝長一石,則算是十稅一,但如果你畝產三石呢,那可就是三十稅一。

像在貴州等地,隨著糧食畝產量節節增高,農民所交的稅,是越來越低。

在大宋,城市居民還有另外一種稅要交,那就是房屋稅。

像在江寧石頭城,以前的房屋稅,每年大概是在三百文錢,並不算高。

而在江寧石頭城擁有房屋的人,這幾年可是賺得盆滿缽滿,誰也沒有想到新宋成立之後,竟然把都城選在了這裏。

只不過轉眼的功夫,這裏的房屋價格,便打著滾的往上翻,三年時間,房價漲了五倍有余。而上漲的房價也帶來了房屋市場的交易火爆。

在大宋,主持收稅的部門,是戶部。

江寧新宋,自然也不例外,而掌控這個部門的,則是江南派的徐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