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上下一心

江寧城外,蕭誠看著一身戎裝立於風雪之中的呂文煥,臉色也是從未有過的鄭重與肅然。

“自益州至江浙,二十萬大軍盡付於尚書,誠在後方,為尚書保障後路,尚書只管調兵遣將禦敵,其余雜事,勿需操心。但有所需,誠必然不遺余力辦到!”

呂文煥雙手抱拳,叉手行禮:“有首輔此言,呂文煥心中再無半分猶疑,此去,不成功,則成仁。”

蕭誠微微點頭:“你我並無半分退路,勝,則華夏有望一統,敗,則必成千古罪人。尚書,此戰必然坎坷荊棘處處,望尚書不畏人言,不懼險阻,只需一往無前,咬定青山不放松。”

呂文煥深吸一口氣:“有首輔此言,呂某還有何懼?呂某戎馬生涯一生,不懼身前,唯畏身後,如今有聖天子當朝,又有賢相輔政,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鼓聲起,號聲揚,呂文煥翻身上馬,甲葉鏗鏘,向北一路緩緩前行。

身後,蕭誠率滿朝官員,一揖到地,替出征大軍送行。

荊襄、江淮被整合成為了一個大戰區,近二十萬大軍盡數交付於兵部尚書呂文煥統管,統一調度,以長江為樞紐,以舟船為連接,兵員、物資靈活調度,以禦強敵。

這是大宋自立國以來,第一次將如此多的資源集結於一名統帥之手,

而更讓呂文煥感激涕零並且惶恐的是,朝廷沒有派遣監軍。

哪怕他曾上書請求朝廷設置監軍,亦被蕭誠一口回絕。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大敵當前,對敵之時,只能令出一口,上下一心。

面對強敵,稍有不慎,便是傾覆之禍,

內部豈能再互相牽制,互相摯肘?

朝廷需要不同的山頭來平衡,但大戰之際,軍中萬萬不能出現這樣的苗頭。

“韓尚書!”凝視著漸漸遠去的軍隊,蕭誠招了招手,後方禮部尚書韓端大步走到了蕭誠身前。

“相公有何吩咐?”

“大軍在前作戰,前期必然會有頗多不順之處,甚至於會出現大敗之局,愈是此時,全國上下愈是要團結一心,絕不容出現惑亂人心之行,天下輿論洶洶,看似人畜無害,實則遺禍無窮,現在雖然有江寧周報大力宣傳,但所謂士林清議,在江南諸地一向甚有市場,如若發生這樣的事情,當行雷霆之舉,絕不能姑息放縱。各地提學,要把大棒子舉起來。”

“是!”韓端肅然,蕭誠此舉,就是說但凡有這樣的舉止者,最輕,只怕也是剝奪出身以來文字,這對於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來講,便等於是斬斷了前程。

“千裏!”

岑重應聲往前一步。

“前方數十萬大軍奮勇作戰,後方能否全力支援是大軍能否獲勝最有力保障之一。而做好保障的關鍵一點,就是人。與前線相關的官員,一定要用心選拔,不能勝任或者不能用心任事的,立即調任、裁撤甚至於追究責任。”

岑重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鄭公!”蕭誠的目光最後轉身了另一側,那是監察院鄭杞。

鄭杞抱拳道:“首輔,監察院監察天下,此戰,是大宋能否延續,能否收復故土,能否北伐使華夏一統的關鍵,誰要是膽敢拖後腿,有任何不利於此戰的舉動,鄭杞便是性命不要,也要與他不死不休。”

“有勞鄭公了!”蕭誠笑著點點頭。“前兩年,我們的日子會艱難一些,但只要熬過了這一段時間,勝利便必然屬於我們。”

如今的大宋,八千萬人丁,是遼國的一倍,歲入兩億貫,是遼國的兩倍有余,鋼鐵產量是遼國的近十倍。

而如今的江寧朝廷,更不是當年的東京朝廷可比。

戰爭,打到最後,拼的最終便是將國力轉化為戰爭潛力的水平。

而國力,說到底,最終便是一個經濟水平。

誰能生產出更多的鋼鐵,更多的糧食,更多的軍器甲胄,誰便能占據更大的優勢。

如今的大宋,在經濟實力之上更勝以前。

遼人所恃者,不過是他以軍事優先所打造出來的在軍力之上的優勢。

泰山壓頂,霹靂一擊,如果不能奏效,其勢必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戰事一旦遷延,打成了相持戰,互相僵持下來,那經濟實力更為雄厚的一方,必然會占據更大的優勢。

這便是包括蕭誠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只要大宋軍隊能頂住這頭一年,便能成為最後勝者的底氣所在。

而遼國承天皇太後力排眾議,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發起南征,而且不動則已,一動便要集中全部力量作致命一擊的原因,便在於此。

作為蕭誠的妹妹,從小便接受蕭誠熏陶、教育的蕭綽,對於這一點,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