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節 瑰寶

就在鄭芝龍進入福州城的同一天,從大員港再次出發的元鬥號也駛出了航道,一路沿著海岸線北上,直奔苗粟而去。

苗粟的位置就在台灣三分之一處,距離台北不遠。

17世紀的苗粟,是一塊真正的蠻荒之地:位於群山之間的這片土地上,除了原始森林之外,就是原初野人,沒有任何文明痕跡。

這裏的野人比起台北和台南的遠房親戚們來,更加“純粹”,因為他們接觸不到外來人。閩商是不會來這裏的,這裏地勢險峻,山高林密,沒有硫磺,也沒有半開化的土人打開村門迎接他們的到來。

千萬年來,被山巒包裹著的苗粟地區,就和台東那幾塊臨海三角洲一樣,都屬於被人遺忘的角落。

歷史上哪怕是趕走了西班牙人後布武全島的荷蘭紅毛,依舊無視了這片蠻荒的山地;直到清中葉時期,苗粟才會有少量漢人陸續進入這裏。

當然了,荷蘭人並不知道在苗粟這塊土地上是有瑰寶的。而正是因為這種黑乎乎,粘兮兮的瑰寶的存在,才引來了可怕的穿越者和他們的RPG,將當初據守商館的荷蘭人炸上了天空。

現在,元鬥號終於要進入苗粟,去尋找一切的起源,令穿越眾不惜一切代價都要開局台灣的根本動力:石油。

……

苗粟的地理位置是很偏僻的。

從台南出發,沿內島岸一路往北,在台中和新竹之間,就有一條大河:後龍溪。

進入後龍溪之後,船只航行的方向反而又往南走了。也就是說,元鬥號航行的路線,是一個“蔔”字型。蔔字的那一點就是曲曲折折的後龍溪,潘明忠他們的目的地苗粟,就在路盡頭。

17世紀的河流,水量是要遠遠超過後世的。要知道,後世由於沿途城市的工業化進程,連黃河都時不時開始斷流……肆虐了華夏大地幾千年的黃龍,就被這種滑稽的方式給治理了。

後龍溪的水量是很充沛的,平均寬度都在百米以上。所以當潘明忠他們進入河口開動煤氣機後,靠著低速螺旋槳的輔助,很輕松就在河面上開始了勘探之旅。

和17世紀所有的江河一樣,後龍溪的河道裏同樣有很多沙洲和巖石。這些位置今天都會被元鬥號上的儀器記錄下來,方便今後清理。

元鬥號一開始是從西往東進入後龍溪的,沿途經過了兩岸的一些丘陵和小平原。這些地方直至清朝時期,才會由客家人拓荒開墾,沿海四鎮竹南、後龍、通霄及苑裏,主要居民都是使用台灣閩南語的族群。

在河面上行駛了差不多10公裏的路程後,元鬥號就來到河道第一個大拐彎處。此處的沖積平原,就是後世苗粟市的位置所在,也是後龍溪沿岸最大的一塊平原,盡管這塊地事實上面積很小,總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裏。

苗栗舊名貓裏,到清朝才得以改名。

現如今河岸兩旁沒有半點客家人的影子,密密麻麻的樟樹林占據了平原和丘陵的每一寸土地。元鬥號在墨綠的深山中緩緩上溯,兩岸山高林密,猿啼鹿鳴,頗有進入小三峽的感覺——這就是苗粟不受閩商歡迎的地方:哪怕連一點海邊沙灘,茅草地都沒有,除了樹還是樹。

拐過苗粟市的河道大彎後,元鬥號的航向就變成正南……等於是往回開了,一山之外,就是大海。

這一段路程還是10公裏。

到了這時候,船上的某些人就開始興奮起來了:再拐過前方的另一道大彎,當船只恢復自西而東航行後,往前不到六公裏的樣子,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處被發現的油田原址:出磺坑。

清朝鹹豐末年(1861年),苗栗縣出磺坑地方有居民邱苟,首先在該處發現石油露頭,他用人力挖了一個深度3米多的井,日產油40kg,用來點燈。

日據時期,石油勘探隊到此地實際調查,次年在出磺坑開始鉆井。兩年後,一號井鉆探成功,1876~1946年累計產油17萬噸,天然氣5500萬立方米。

在真實歷史上,即便是到21世紀,這裏依舊在出產著石油和天然氣,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油氣田。

也是最適合穿越眾的油氣田。

出磺坑這一帶在地質上屬於背斜構造,中央部位最高,兩翼向外傾斜,油氣就被封閉在背斜構造裏。

背斜構造的兩翼是由軟硬不同的砂巖和頁巖互層組成,再加上地勢較高,所以此地一開始的油田,無論是土著用鏟子挖的,還是之後清朝衙門請人打的井,深度都在100米左右。

就像嬰兒一樣,一開始並不需要大口吃肉:既沒有胃,也沒有牙。以穿越眾現在的工業能力,是搞不定那些深度一兩千米,石油狂暴噴發的高產油井的——譬如海灣那一片的油田。

反而是苗粟這裏的油田最適合:光緒三年美國技師來此打井,深度只有120米的淺井,每天產油950公升。這種不需要大型采油機械,沒有噴發壓力的淺井,才是窯區基地現階段最需要的油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