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節 善後雜談(第2/2頁)

隨著移民人數的日漸增多,以及成份的日趨復雜,赤崁這邊的住宅區也隨之做出了不斷的調整。從最初一水的的10人宿舍,到後期的40人大宿舍,再逐漸進化出大批獨居小戶,社會的演變很明顯。

而這種演變和工業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從早期的人力夯樁,到後期的煤氣砸樁機,再到拋棄榫卯結構,開始大面積使用鐵釘和木螺絲……穿越眾設計的這些簡單線條的宿舍樓,其實內部的科技含量是一直在提高的。

要知道,如果不是有了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的參與,完全憑借人力去“組裝”這些積木房屋的話,那麽宿舍建造的速度肯定跟不上移民湧入的速度,更遑論那些專門為完整家庭準備的獨居小屋了。

現如今的赤崁新區,已經有了後世那些民居小鎮的模樣:一排排木質小樓被筆直的道路分隔成平整的棋盤,所有小區都被路旁整齊的香樟樹所隔離。幹凈,整潔,由碎石子鋪成的路面上,掛著車鬥的煤氣班車在緩緩移動,上面坐滿了面色紅潤,穿著麻布T恤和七分褲的工人。

……

永遠最熱鬧的地方自然就是寬度達到30米的赤崁水泥大街了。搞笑的是,這條街在原本的設計圖中寬度只有4米……後來發現情況不妙,赤崁區政府才緊急將幾排簡易宿舍推倒,拓寬了街道。

當然了,這也不能怪誰。要知道,穿越眾初次跨過台江的時候,對岸還是一片遍地野草和蚊子的蠻荒之地;設計師當初是按照一個美國西部小鎮的規模來規劃這片土地的,所以道路自然寬不到哪裏去。

大員人民……不久後就會變為“帝國人民”的這些移民們,現在最開心的事就是晚上下班後,去赤崁大道逛街和shopping。

夜晚的赤崁大道就像後世的步行街一樣,沿街布滿了明亮的路燈,官辦的各式店鋪和燒烤攤,大批人群就在這裏徜徉。

通常來說,在大道上最拉風的,是那些帶著女友的牛逼人物……能從紡織廠和火帽廠勾引出數量稀少的女孩逛街,哪怕勾引到的是一個倭女,這種人同樣屬於牛逼貨色。

至於那些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老實巴交,還沒有適應穿越眾這種奔放的管理風格的屌絲們,也只能咽著口水眼巴巴看著拱白菜的豬們掏出工分票請女孩吃烤石斑魚。然而他們除了詛咒幾句這廝明日就要破產啃大餅之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敢惹事的都被抓去伐木了。

……

想在赤崁大道上開一家店可是很不容易的。因為穿越眾現在的商業結構,本質上並不是自由貿易,而是管控極為嚴格的統購統銷模式。

所有穿越眾治下的子民,就性質上講,他們和當年的國企工人是有點像的:工作和生活都由上層安排,這些人的選擇權並不多。

而穿越眾現在的商業模式也是很獨特的:窯區基地的工業品,除了列在出口名單上那些行銷全球的高性價比貨物之外,其余的日用品生產數量並不多,數量剛好夠本地人消費就可以。

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兼顧了商品出口創匯和本地工業的積累。但是壞處也有:私營經濟暫時被打壓了。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明國富商打算來赤崁大街買間官辦鋪子開雜貨鋪,那麽他將會發現沒有本地貨可以進——所有雜貨都是直接分配到各處官辦商店裏的,沒有他的份額。而像煤油燈這種俏貨,他同樣進不到貨,因為那都是給諸如荷蘭人這種大勢力準備的。

沒辦法,在17世紀這種極端緩慢的社會環境下,穿越眾無法大批量弄到各類工業原料,所以只能采取這種方式來渡過瓶頸期。

當然了,隨著浙江和福建這邊的局面慢慢打開,隨著大員船廠源源不斷的大噸位貨船的出廠,這種緊巴巴的統購統銷局面,很快就會被窯區生產海量的商品所瓦解。到那個時候,怕是穿越眾要跨海去綁一些豪商來大員搞活經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