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節 鋼廠和礦石(第2/2頁)

而地頭蛇們要做的,就是不停得把鐵料和多余的礦石都運去碼頭,然後再從商行的貨棧中換來上好的私鹽,糧食和工具。至於銀子……這是最後選項,私鹽和糧食在山裏的用處永遠比銀子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福建的冶金行業在穿越勢力的無形之手調控下,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

變革最主要的一項就是:生鐵產量高速增長。

資本是逐利的。當鐵場的股東們發現海東商行的生鐵收購價漲幅比較大時,自然就會要求爐頭多煉生鐵,少出熟鐵。

古代傳統的煉鋼手段很多,塊煉法滲碳鍛打(百煉鋼)、灌鋼法、蘇鋼法、炒鋼法、低溫坩堝法(大馬士革鋼)等等。

這些方式萬變不離其宗,本質上都是低溫煉鐵。以上所謂的“鋼”,統統都是雜質含量不合格的鐵產品。要知道,純鐵的熔點是1538度,在1740年的亨茨曼坩堝鋼出現之前,人類是沒辦法將鐵融化成液體的,更不要說控制其中的磷硫含量了。

而遠在窯區的鋼廠,自然不需要中古時代的爐工們費盡心思煉出來的所謂熟鐵。因為在工業黨眼中,明人煉出來的任何產品都是質量管控不合格的廢品。

那麽根據這個原則,用時短,耗料少,節省工序的生鐵頓時就成了香餑餑:穿越眾刻意提高了生鐵收購價。

明人礦主自然不會拒絕這種改變:原本一天能出800斤熟鐵的土爐,現在完全可以出2000斤以上的生鐵,何樂而不為?

然而這還不算完,礦主們很快就感受到了工業社會更加強勁的胃口。沒過多久,派去各地指導生產的“大匠”們就對明人的產品提出了更“寬松”的要求:我們就要劣質生鐵。

這種只經過了草草冶煉,最大限度節省了時間,人力和燃料的所謂“生鐵”,其實和後世的地條鋼沒什麽區別,都是扔在地上就能摔碎的垃圾。

然而就是這種垃圾,卻被海東商行用承諾的價格全數收購。

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拾了。明人礦主聞訊後紛紛開始轉產這種鐵料不像鐵料,礦石不像礦石的東西;而窯區鋼廠則喜滋滋得開始大批接手這種“高品味礦石”。

是的,在工業黨眼中,這些鐵料就等於高品位的礦石。本質上來說,它們就是明人跳汰出的高品位礦石;只不過跳汰的工具不是機器,而是火焰和土爐。

……現如今經過整合後的福建冶鐵業,已經變得越來越符合穿越勢力的胃口,就像早期的殖民地一樣,左手輸出人口和原材料,右手得到工業品。

在商業系統孜孜不倦的攻城掠地過程中,從海對岸發往大員的班船航次日益增加。如今每隔15天左右,就會有從福州,泉州,漳州這些港口出發的跨海船隊。

船隊中不光有鐵料船和煤船,還有裝滿了人的客船和裝著白糖,靛藍,瓷器的商船。這些明船在發出白色光柱的領航船指引下,通宵而行,一兩天功夫就能橫跨海峽,來到大員。

而隨著“高品位礦石”吞吐量地增加,以及台北鐵砂礦場的成功運轉,窯區鋼廠現在終於敢把1628年的鋼產量的目標定在“千噸”這個單位上了。

當然,這裏的“鋼產量”,指得是包括精煉鐵在內的所有冶金產品的總量……事實上窯區現在的鋼產量並不高。對於一個處在17世紀的勢力來說,其實各種鑄鐵才是社會最需要的冶金產品,而不是鋼材。

在窯區鋼廠平日裏的產品中,出貨量最大是盤圓鋼筋,其次就是一些用來機加工的粗鋼錠。而這兩種產品在鋼廠的產品總量中,其實一直保持著只有不到30%的份額,其余的都是各種鑄鐵產品。

這種數量分配方案很合理的。要知道,在這個位面,用鑄鐵板和球墨鑄鐵生產的木煤氣發動機就已經是天頂星科技了。而穿越勢力並不需要更高的科技來掃平拿著弓箭和火繩槍的敵人——有研發五對輪的資源,木煤氣貨車+二八大蓋早就把一切敵人都消滅了。

所以,各種鑄鐵產品才是鋼廠現如今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