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節 入住

一張白紙好作畫。

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赤崁新區,如今已是下轄十余萬人的大型居民區了。

這點人數在後世算不上什麽,但在17世紀可不算少。大明朝除了京杭廣這些一線城市外,其余的二線城市也不過就是這麽多人。要知道,這個時代的很多小縣城,平時的常駐人口也就是一兩千人。

台江以東的近海平原上,方圓10公裏以內的土地正在被陸續開發。焚燒,清理,改造河道,硬化地面,修建道路,搭積木房子……一切都成了固定程序,按部就班去做就是了。

所有的小區都盡量被建造成最便於管理的正方形,為此建設者們不惜將那些蛛網般的小溪填埋掉。

這種做法是有原因的:從前不久那次風災中就能看出來,淺表溪流在山洪爆發時其實沒什麽用,蓄水量太低,當時很多小區都被淹了。

對17世紀的台風和山洪有了深刻認識後,最近一段時間,赤崁這邊轟轟烈烈的河道改造工程就開始了。冒著黑煙的煤氣鏟車被調集到了人口居住區附近的河道,開始了大規模拓深作業。

這種有著一副大屁股,看上去很LOW的挖機是用煤氣,鋼索,齒輪,連杆這些部件驅動的。雖說故障率高,挖掘效率低,但是它們不需要進口液壓件,是19世紀西方工業社會的主力挖機。

這幾台挖機會配合大批的基建工人開挖河道,將原本的蛛網改造成環繞著新區的主幹河道,以便對抗未來的山洪。這個工程是長期性的,因為赤崁這邊的社區一直在不停擴大,所以挖機制造的深溝會一直往東延伸。

……

從莆田跑路到大員的埕尾村漁民們,他們的新家就在挖機工地旁邊。經過初步檢疫的“自由行”新人,一般都會被分配到某個邊緣小區裏“軟禁”一段時間,時間通常為半個月。

而接收於承德他們一行人的,則是管著附近幾個小區的街道辦主任馬明。

馬明是個削瘦的四十歲老男人。此人來大員之前在杭州鄉下當過裏長,所以業務很熟練。

帶著幾個手下從醫務站接到於承德他們後,馬主任先是挨個點了一遍名,然後笑呵呵地自我介紹一番,接下來大夥便出發去了客運總站。

總站的位置就在碼頭區身後,是目前穿越國最大的交通樞紐。這裏每天要發出多對公交車,小區裏的工人會乘坐它們去窯區上班。

公交車一共有2種形態。

第一種是城軌。由於最大的客流量是固定在窯區和赤崁之間,所以每天早晚,會有多列煤氣車頭驅動的小火車在鐵軌上行駛。這種小車頭和身後的平板車廂用得都是小直徑鐵輪,速度比較慢。

短途公交和城軌的車頭基本是一樣的,只不過車輪不一樣:只有兩三節車廂的短途公交用得是大直徑的鉚釘式木車輪。

短短一截去車站的路程,已經將漁民們嚇得不輕:川流的人潮,各種轟鳴的鋼鐵機械,怪異的建築,還有大聲吼叫著的鐵牛……習慣了緩慢,安靜節奏的中古時代移民,頓時被嚇傻了。

見過太多這種情況的馬明主任很有經驗,他和手下連哄帶推,不停將蹲在地上的人架起來,被剃成光頭的於承德一行人最終還是畏畏縮縮地坐上了轟轟做響的公交車。

慢慢吞吞,走走停停往東跑了半個多小時後,4路公交車終於停在了終點站:丁9區。赤崁的小區都是按照天幹+數字來命名的。丁9區是目前最靠東面的一個新建小區,歸馬明所在的街道辦管轄。

如果用後世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這趟公交車的用戶體驗肯定是坑爹級的。

首先,木車輪是沒有減震器的和橡膠層的。其次,除了裝點門面的赤崁大道和碼頭區用了水泥硬化路面以外,偏遠小區的道路現在都還是石子路,所以公交車是非常顛簸的——盡管這已經是17世紀最平整,承載力最強的道路了。

所以當新人們下車踩在結實的砂石路面上時,大夥腳都是軟的,有人頭暈,有幾個還幹嘔起來。

暈車這種現象在這裏實在是太普遍了。大部分移民的前半生都是靠著一雙赤腳在走路的,他們連馬車和轎子都沒坐過,更不用說速度更快的煤氣板車了。

突然間增強的位移速度,顛簸,啟停,使得這些泥腿子的內耳前庭器發出的平衡信號迅速放大,從沒有接受過如此強烈信號的中樞神經開始反應,於是可憐鬼們就開始眩暈和幹嘔了——多虧他們還沒吃飯,否則路上就吐了。

這種現象在後世改開後同樣大規模出現過一陣:被禁錮在土地上的農民開始全國流動,人民接觸車輛的機會一夜間大增,於是暈車暈船症也就隨之爆發了一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