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節 鐘四毛

正午。

當一只生滿老繭的大手抓住繩索上下搖晃後,“叮當叮當”的銅鐘聲就響徹了校園。

鐘聲響夠半分鐘,瘸腿的門房大爺就從操場正中的方台上走了下來,孤零零一個人往大門走去。

而在他身後的教學樓裏,沒過多久就湧出來一大波學生。這些學生有男有女,他們統一穿著藍布校服,帆布球鞋,正是半大小子年齡。學生們一出樓門就喊叫著,打鬧著往食堂沖去。

赤崁中學建成的時間不長,是在第四小學完工後才開始修建的。

隨著移民不斷到來,早期的赤崁小學已經改名成了赤崁一小,後續的幾座小學也陸續在相應的住宅區拔地而起。

現在不同以往,某個政權已經有了40多萬人口。這麽大的基數,就總會有少數人被選拔出來。這些人的知識結構雖說有點殘缺,但是已經可以學習初高中課程了。

到這時候,第一所中學的成立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日程。

於是赤崁中學建成後,第一時間就收羅了200多名學生。

生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按部就班從各個小學畢業的學霸。

雖說穿越眾來此地還不到2年時間,但是由於小學只有數學和語文兩門課,所以每個班裏總會有一些孩子能耐得住寂寞和枯燥,從早到晚,再加上晚自習不停努力——學霸的首要屬性是能吃苦。

這些孩子用了一年多時間畢業後,就進了赤崁中學初中部。

另外一部分生源是大齡明人。

這些明人大部分都是從杭州,福州這些地方來的小市民階層。至於他們的身份嘛……落魄的童生,失業的夥計,要飯的和尚,還有少數秀才,職業很龐雜。

明代的識字率是很不平均的,偏遠地區一個縣城也沒幾個讀書人。但是像杭州這種大城市,即便是小市民階層,識字率也相當高。那些普通的織戶人家,通常都會讓子女去學習算賬識字……將來給人當了夥計,運氣好熬到三四十歲,就有可能當掌櫃的。

隨著這些年世道愈發的艱難,就總有當地的“城裏人”混不下去後跑到大員來討生活。

是的,最近一段時間,從杭州方向運來的移民中,小市民階層的人數比例呈現出了緩慢上漲的趨勢。

這些人的到來給大員社會增添了很多活力。且不說那些認字的,即便是普通織戶,那也是能忍受枯燥流水線作業的現成工人,比那些散漫木納的農夫有用多了。

……

當教學樓裏的第一波孩子們沖出來之後,過了一會,一群走路穩妥的大齡初中生才從樓裏跟了出來。

這些人就是方才說過的那些童生夥計……他們也是正兒八經從小學畢業的,而且是同輩人中的佼佼者,只不過他們的小學生涯很短就是了。

一個原本就能識字算賬的夥計,對照著繁簡表記憶起簡化字是很輕松的。像小學數學,這些人一旦明白了如何將蘇州碼子轉換成阿拉伯數字,學習速度同樣很快……畢竟是小學數學,沒什麽難度。

於是小學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副場景:坐在前排的小豆丁們按部就班地學習,而後排那些胡子拉茬的“同學”,用不了幾個月就連續跳級,或者去了中學。

而今天從教學樓裏走出來的這幫人,就是從廣大識字移民中選拔出來的“初中生們”。這些人能迅速適應後世的教育模式,將自身所學在短時間內融進新知識的框架,算得上是“社會需要的人才”了。

……

歲數小的初中生們扛不住餓,下課鐘一響就呼啦啦沖了出來。

而歲數大的這些人多少還有一點矜持,所以赤崁中學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小默契就這樣產生了:讓孩子們先走。

在一群說說笑笑的老初中生裏,鐘四毛算是歲數比較大的。他已經是奔三的年齡了,之前在嘉興附近的鎮子裏給人當帳房,順便替人跑腿收租。

誰曾想今年8月間的海潮發了瘋,錢塘年久失修的堤壩被破了堤。伴隨著同期而至的大雨,海鹽、嘉興、山陰、會稽、簫山、上虞、余姚一線“人畜廬舍漂溺無數,濱海及城郊居民被溺死者不可勝計,海水直入郡城,街市可行舟。被溺死者,各以萬計。”

……說崇禎是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一點不過分:從他登基的1628年起,小冰河時期的旱,澇,蝗,潮,冰雹,大風,霜凍這七種武器,就像聽到了發令槍一樣開始輪番在中國最富裕的江南地區肆虐,硬生生將明帝國的錢袋子給砸了個稀巴爛。

最巧的是:到了崇禎末年,這些災害卻又慢慢消停了下來……及到玄燁上位,小冰河時期正好完結……順天承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評價就這麽掉到了吃死雞的康麻子頭上,千古一帝的大帽子也順手被擡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