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節 降將

“李際春,你可知罪?”

“大人,末將知罪。”

跪在堂下的中年人,此刻面目平靜,一副任打任罰的樣子。

而坐在公案後的張中琪,此刻嘴角上翹,裝著青天大老爺的逼,帶著點玩味地問道:“文死諫、武死戰,看看永平赴難的那幾位大人,李際春,你今日跪在這裏,可有半分慚愧?”

……

古代由於通訊技術和社會管理跟不上,導致政府沒辦法把觸角伸到所有細胞,所以在軍隊制度建設上,為了分權和制衡,包括宋明在內,都采取了“以文馭武,大小相制”的原則。

所謂大小相制,其實就是縮水版的軍隊封建制:總督能直接下令的只有自己的督標營,其余全省部隊,總督必須要通過總兵官來下令。

同樣的道理,總兵也只能指揮自己的鎮標,要下令給某一支部隊,必須要通過中間的副將參將這些人。

這就是封建制度的原則:隔一層就不能直管,君主有事只能找封建主,下邊的封臣只聽封建主的,和君主沒關系。

中國的封建制度,雖說自漢以後和西方就有了一些不同,但是核心規則還是一樣的——皇帝和朝廷管不到鄉下農民,類似於封建主的宗族地主才是農民的天老爺,所謂的“皇權不下縣”,其實就詮釋了封建制的這一核心思想。

在這方面,西方做得更加明顯一些:國王只能和公侯一級的大封建主撕逼,公侯下邊的騎士(鄉紳)階層,聽命的是自己的封君。

一旦有了戰爭,通常就是由某某侯爵,某某伯爵帶著自己手下的一幫封臣騎士去參加會戰,國王只能把命令下到大貴族這一層。

回到永平城的府衙。

根據以上原則,從理論上講,穿越眾是管不到參將李際春的。這位的頂頭上司是山海關總兵,要殺要剮,也該由山海關總兵報給朝廷,最終由崇禎來決斷此人。

但是眼下可不是正常情況。永平城剛剛光復,穿越眾在城裏施行的是“軍政府”制度,隨時可以殺掉任何人——李際春負隅頑抗,替韃子斷後,被天兵正法了,就這麽簡單。

所以現在跪在堂下的李參將,其實屬於命懸一線,隨時會被拖出去宰了。

“你今日跪在這裏,可有半分慚愧?”

聽到堂上帶著嘲諷味道的問話後,李際春先是磕了個頭,然後依舊面無表情地回道:“大人,當日城破之際,末將手下二十余親兵已然全數戰死……若說無能,那我認;若說慚愧,這個委實沒有。螻蟻尚且偷生,末將力戰後而降,何罪之有?”

“這倒新鮮!”一旁坐著的天津站站長姚建設呵呵一笑,對這位帶有後世理念的軍人說道:“照這麽說,死光親兵就算了事,那你手下兩千人的守城軍都是擺設不成?”

“還真是擺設。”李際春聞言苦笑一聲,跪在地上對這位說不清楚官階的綠襖官兒拱了拱手:“這位大人容稟。”

“自天啟年以來,朝廷邊事吃緊,靡費日甚。似末將分守的永平,由於百年來從未遇過戰事,故兵部撥下的軍資餉銀一年少過一年,這其中還有不少朽爛廢物。”

李際春說到這裏,臉上滑過了一絲尷尬:“便是自縊的兵備道鄭大人,每回末將去請領軍餉,也是要拿夠一成常例的。”

“末將平日裏吃下的空餉,全都用在了這幫親兵身上。”李際春說到這裏,臉上肌肉抽搐,貌似極度痛心:“就那點銀子,也就夠養這點兵。”

“永平承平百年,兵備荒廢,器械朽爛。那兩千守城兵,實則有大半都是城中富戶臨時募集的民壯。”

“末將麾下那些兵丁,平日裏連件像樣的胖襖都沒有,見了如狼似虎的韃兵,當場一哄而散,只有末將和親兵還頂了一陣……大人,親兵皆亡,全了恩義,末將已然盡力,末將無愧。便是見了皇上,末將也是這句話。”

……

穿越眾聽到這裏,一時間倒沒人說話了。

是啊,要讓一支部隊完成軍事任務,最起碼也要保證士卒吃飽穿暖,有基本訓練和基本武器。

所以還是那句話,一切政權的倒台,第一步永遠是財政問題。

明軍之所以中後期打不過外族,根本原因就在於縉紳、皇親國戚等食利階層貪墨了大量的政府稅收。

所謂每年600萬兩關寧錦防線軍費,其實還沒出京城時,就已經有一半以上“沉澱”在京城的官僚系統裏了。

長此以往,軍將手頭的軍費就不夠,軍費不夠,就只能走克扣普通兵員,養精銳親兵家丁的路子。

然後到了戰場上,遇到全體皆兵的韃子,大部隊就只好潰散——拿多少錢幹多少事,邏輯正確,沒毛病。

事實上,包括三屯營和遵化在內的薊鎮駐防要地,在韃子突入時是如何無血破城的?對不起,是士兵自己開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