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節 面聖(第2/2頁)

就這樣,玉輦在兩邊排成縱隊的百官陪同下,緩緩穿過大明門,路過兩旁高墻下長長的衙署,再駛過漢白玉雕欄的外金水橋,繼續穿過巍峨的承天門(天安門)和午門,穿過內金水橋,穿過皇極門,最終停在了寬廣的皇極殿門前。

備極榮寵的待遇,令下車後的曹總兵處在了一種玄妙的狀態中——他能感受到身周那無數道或好奇,或冰冷的目光,其中不知有多少充滿了濃濃的惡意。

好在張冬東同志當年也是去故宮遊玩過的,所以今天他站在皇極殿前時倒沒有緊張,只是有一些時空錯亂後的感慨:密集的遊客換成了密集的官吏,太和殿的牌匾換成了皇極殿。

……

皇帝下車後,就在太監和侍衛服侍下先行進後殿去休息準備了。其余群臣則在殿外等候一段時間,列好隊後,才依次按等進入了皇極殿。

今天雖說不是大朝會的日子,但是隆重程度早已超過了大朝會,所以在京官員,包括勛貴國戚一個不拉統統到場。

這樣一來,能在皇極殿裏蹭到一個位置的,基本就是四品以上的官員了,其余屌絲則按等排隊,從殿門一直排到廣場,蔚為壯觀。

待到三聲鳴鞭響過後,丹陛後便傳來了一聲響亮而又尖細的喝聲:“皇上駕到!”

聽到拖長的喊聲後,殿內殿外的群臣集體肅穆。緊接著,換掉了麻煩的冕旒,戴上了一頂金紗翼善冠的皇帝,便從禦座後走將出來。

皇帝升座,群臣叩拜,過場走完後,各自歸位。

接下來的流程可不是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已經靠著第一個報喜的小功勞,從皇帝那裏討要到一件坐蟒袍穿的方正化大太監,此刻在看到皇帝點頭示意後,便喜滋滋走到丹陛前,展開手中一份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總兵曹川上前聽封!”

這是一份地球人都能猜得到內容的聖旨:“以曹氏戰功卓著,今特旨敕封——榮祿大夫、柱國、忠勇伯、兵部侍郎、後軍都督府左都督。”

於是曹總兵……新科忠勇伯急忙上前磕頭謝恩。

除了開國時的那些公侯勛貴外,到了崇禎年間,實權帶兵的將領已經很少有人能直接補全這些名號了。包括四代鎮遼的祖大壽以及毛文龍在內,都沒有能混到如此齊全的武將勛階。

曹總兵今日就此一躍登天,憑借著大明門前的兩堆京觀,成為了正牌大明伯爵。

忠勇伯這個銜頭還是很有寓意義的,包含了皇帝濃濃的期許。

這之前的第一代忠勇伯要追溯到正統年間一位叫蔣信的將軍,第二代忠勇伯是其後代蔣善。到如今200年歲月過去,曹總兵居然在今天成了大明第三代忠勇伯。

至於其余那幾個,都是從一品的散官和武勛的虛銜。

從這一串銜頭就可以看出來,崇禎皇帝在這次的己巳之變中,確實是被韃子欺負怕了。要知道崇禎一向比較吝嗇,從來沒有給武將如此慷慨地賞賜過官職。

即便這樣,禦座上的皇帝還是感覺到有點虧欠了曹總兵……忠勇伯。

於是在忠勇伯磕頭謝恩後,皇帝還特意當眾交待了一番:沒有給出頂級銜頭,是因為北虜還沒有徹底消滅,所以皇帝要留下一些名爵用在今後,期望新科忠勇伯再接再厲,早日把北虜一掃而空,屆時皇帝必定會不吝賞賜。

忠勇伯這時候還能說什麽?只能大聲再表一波忠心了。

這一輪流程剛剛走完,方正化的第二張聖旨又展開了。

這次的內容比較簡單:皇帝要求忠勇伯將這次戰役的有功人士都報上名冊來,事後一律要大加封賞,“朕無有不允。”

另外,皇帝在京城中給忠勇伯賜了宅第,順便還賞了他奴婢、弓刀、寶馬、金幣、蜀錦等等一系列好東西。

忠勇伯於是拖著自己酸痛的膝蓋又上前磕頭謝恩……

聖旨還沒完。

方正化又掏出了第三封。

好在這次的內容不關曹總兵事了。氣焰滔天的皇帝借著大勝之威,直接在聖旨中擢升已經有了“知兵”名聲的老戲骨溫體仁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比歷史上整整提前了兩個多月。

殿中的東林黨人這一刻咬碎了銀牙。奈何今天是大喜的日子,誰要跟皇帝過不去,那就是找下崗,說不定是找詔獄,所以東林諸好漢這一刻只能眼睜睜看著溫老賊上前領旨謝恩卻毫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