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節 後果(第2/2頁)

最後,財富被掠,生民塗炭。京畿、京東地區遭到大肆擄掠,生民塗炭,百業凋零。以上這些都加劇了明國社會矛盾,加速了明國滅亡。

這次戰役在歷史上具有極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明清雙方戰略形勢的重大轉變:之前明國的堡壘推進、經濟封鎖和外交聯盟政策都在此役前後陸續瓦解,明國永久性地失去了戰略主動權。

除去以上這些損失之外,潘多拉的魔盒裏還跑出了另外一些東西。

就在己巳之變後不久,大明朝廷迫於財政壓力,放開了“捐班”限制,開始大規模出賣官帽子。

這之前歷代朝廷雖說也賣官,不過那都是給商人賣一個監生頭銜,好方便子弟將來參與科舉,總量可控。

而這一次的賣官卻是大規模的,舉國上下只要出了錢的就可以做官,甚至可以買到實職官職。然後此風愈演愈烈,到了崇禎末年,一個京官就賣到了3000兩銀子。

眾所周知,每當朝廷大肆賣官時,也就該倒閉了——漢末,清末,明末,無不如此。

在開閘賣官的同時,崇禎繼續開始了加稅。歷史上就在明年,皇帝又把天下田課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銀六百六十七萬余兩,實征銀五百二十二萬余兩。另加關稅、鹽課及雜項,共征銀七百四十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

朝廷加一兩稅,底下的官吏至少也要借著機會收三兩稅出來中飽私囊,於是大明的精血就這樣一輪輪吸幹。

……

己巳之變最後一樣惡劣後果,是導致了山陜農民軍的壯大。

之前崇禎看到後金大軍入關,於是發出了勤王詔。

接到詔書後,延綏巡撫張夢鯨、陜西巡撫劉廣生、陜西三邊總督楊鶴、甘肅巡撫梅之煥等人當即抽調各邊鎮精兵17000余人,由沿邊五大鎮總兵率領部隊進京勤王。

在勤王軍進京的路上,噩夢開始了。

首先,明代有這麽個規定:客軍到達地頭後,當天是不放糧的。

山西總兵張鴻功的軍隊到達京圜地區後,慌了手腳的兵部先是下令該部駐紮通州,第二天又轉去昌平,第三天又讓去守良鄉。

這就導致張鴻功的軍隊連續三天沒吃沒喝。

明末各邊鎮的軍制原本就已爛到了骨子裏,沒什麽紀律可言。士兵長期缺糧欠餉,原本就怨聲載道,結果這一回千裏勤王,到頭來連肚子都吃不飽。

又饑又餓之下,兵士們只好在駐地搶奪民間糧食。

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朝廷以山西總兵張鴻功和山西巡撫耿如杞治下無方為由,將抓捕二人入獄。

然後兩人帶來的邊軍兵士便一哄而散,跑回了山西。這之後朝廷便把把張鴻功、耿如杞二人處死,這一路的勤王軍算是沒了。

另外,延綏這一路的勤王軍,因為總兵吳自勉克扣軍糧(明末邊軍中這種情況很普遍),從而導致大量士兵在半路逃回延綏。

而延綏巡撫張夢鯨者因為此事又怕又怒,居然憂憤而死,又一路的勤王軍沒了。

同樣因為沒有發下安家糧的原因,甘肅勤王軍在安定縣也發生了嘩變:軍士王進財等人在矛盾激化後,煽動士兵殺了阻攔的參將,搶奪營中錢糧跑路回了老家。

就這樣,原本氣勢洶洶的幾路勤王邊軍,就因為朝廷的財政和腐敗問題,全部在半路潰散掉了。

最可怕的是,這些具備了軍事技能的逃兵,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後來都加入了正在山陜起事的各路農民軍:高迎祥,王嘉胤,張獻忠,還有已經冒頭的李快遞,逃兵成為了各路闖王老營的骨幹力量。

由此帶來的影響:邊鎮精銳被抽調一空,農民軍實力大漲。以崇禎三年為界,各路闖王進一步凝聚了力量,開始試探著在明國北方大範圍流竄起來。

如果說己巳之變之前,大明還是一座外觀破爛的大樓,那麽這之後,大樓就已經倒塌了第一根承重柱,成為了真正的危房。

而在這個位面,盡管穿越眾出手及時打了補丁,但是大明這棟破樓內部的鋼筋早已銹蝕。從全局來看,崩潰是不可逆的,穿越眾並不能挽救局面。

或者說,穿越眾其實也不想挽救——不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