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節 特區局面(二)

和穆龍城商量完後,丁立秋丁師爺再喝一杯酒就拔腳走人了。他現在是特區的正牌區長,古稱帝都太守,還有這邊全盤的計劃工作,每天忙得腳不沾地,沒那麽多功夫和人閑聊。

出黃埔港後坐船,沿著寬闊的珠江往西走,期間路過長洲島……這時的長洲島只是幾塊小沙丘,中山大學城還沒影呢。

一路往西50裏路後,珠江南岸一片喧鬧的工地,就是規劃中的特區了。

特區這塊地,其實就和北邊廣州城隔了一個後世的海珠區。後世的海珠區是淤積出來的沙洲,在這個年代是沒有的,雙方之間現在是一片廣闊的江面,光寬度就有20多裏,算得上是隔海相望了。

岸邊是一排整齊的臨時木樁棧橋,現在幾乎每一座棧橋兩旁,都停滿了各式船只。

當然了,即便是臨時棧橋,那也是穿越者工程師們利用砸樁機建造的,強度肯定超過了明人私建的那種,用來人力裝卸貨物沒任何問題。

就在丁立秋下船的同時,各條棧橋上小推車已經排出了隊伍,正在裝卸石塊水泥磚頭這些建材。

穿過忙碌的碼頭,沿途不停打發掉上前請安的各路大小商人和管家,丁區長硬生生花了半小時才從碼頭穿過,步行上了一號大道。

一號大道就是特區主幹道,目前還沒有起名,不過大概率會叫禦街。未來等特區建好大佬們入駐時,就會剪彩命名了。

作為新區最重要的定位和地標,一號大道的建造標準很高。考慮到今後大型活動以及各種慶典活動的需要,一號大道光平均寬度就達到了50米以上,算上兩旁的人行道等就超過了60米。

說到這裏,其實有經驗的人已經看出來了,是的,一號大道就是照著長安街的模子來的。不過也有不同之處。由於眼下特區面積小,所以整條大道分為了兩段,在二分之一處是一座大廣場,這裏是行政區和商業區的分界點。

過了廣場,左右兩邊就是未來官署了。什麽管交通的管民政的等等各自都有一塊區域用來建辦公樓。普通官署區域過後,就是大型建築:左手是中堂官邸,右手是議會廳,道路的盡頭,一塊小廣場之後是皇宮。

帶著從人的丁立秋下船後,並沒有直接上他的專車,而是讓馬車跟在身後,他本人則沿著修建中的大道一路步行過去,沿途不停巡視。

經過1500人半年時間的艱苦勞動,用後世標準修路程序建造的大道,現在已經完成了墊高地基,夯實,鋪設基層和墊層等工序。

東西走向,總長達到3公裏的一號大道雖說還沒有最後鋪設水泥,但是已經可以使用了。

現在丁立秋腳下踩著的,就是表面的煤渣層。

用煤渣層暫時替代水泥層也是沒辦法的事。台灣那邊幾座老式工藝水泥窯,原本供應全國和殖民者就已經不堪重負,現在又增添了特區這個吃水泥大戶,根本就生產不過來了。

好在丁立秋這邊也是有計劃的:一套最先進(後世縣級)的回轉窯水泥生產線已經開始在窯區公關技術難點了,一旦第一套設備成功出廠,後續就會連續生產多套運到廣東來。

水泥是難點,鋼材同樣也是難點。之前幾座小電爐,盤子不大時能維持,但是下一階段要按後世標準大量上馬正規工廠時,肯定也就不夠了。

所以首先還要在廣東建高爐,修正規鋼廠。

想到這些麻煩的工作,再想到目前遍地土匪的爛糟局面,丁立秋不由得暗自搖頭嘆氣:“任重道遠啊!”

在一號大道商業區兩旁,一些用白石灰線劃出的方格裏,已經有不少明人自己修的建築物拔地而起了。

當然,說是土著自己修的,但是包括圖紙,施工規劃,建築材料,以及工程監理這些,都是穿越眾提供的,收費也不高。

說白了,明人東家只是負責掏銀子和雇傭建築工人,其余的活都被穿越眾包了。這樣一來,一大批風格相同的仿中式樓宅就立了起來,走得是後世的步行街路線。

這些建築主體是紅磚,外墻刷白,通常是二層或者三層,都配有玻璃窗和中式吊角飛檐。臨街的一面是商鋪,後邊是院落,符合明人習慣。

商鋪的經營內容大多是工業品和傳統奢侈品,說白了就是十七世紀的香榭麗舍大街。

在如此昂貴的地段能擁有一間商鋪的,無疑都是大商人或者大財主。這些人都是之前在曹將軍入粵一事上出過力的,現在得到了回報。

……

丁立秋就這樣巡視了大約有一公裏後,這才坐上馬車,往大道盡頭的皇宮方向趕去。

這期間他路過了平整的大廣場,以及正在修建中的各部門衙署,最終,他來到了帝國最核心的,呈品字形站位的三座建築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