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節 明葡戰爭(七)

“轟”地一聲大響後,從一門小型弗朗機炮的炮口中,噴出了幾十枚鉛彈。這些彈丸以一個比較高的初速,毫不留情地射入了城下以小隊為單位的橫排隊列中。

盡管開拓軍橫在城下的小隊是分散開的,但是依舊被鉛彈造成了殺傷,正對炮口的七八個士兵當場被打倒在地。

緊接著,參差不齊的炮聲連續響起。大型重炮由於占地面積廣啟動困難,這會已經被葡人棄用了。發揮作用的,無一例外是三寸左右的小炮。

然而在這種局面下,小炮恰恰才是最合適的。葡人士兵躲在垛口後方,快速裝填後,少數幾個士兵只需要短暫的露頭時間,就可以把炮口推出垛口,大致對準一個方向迅速發射。而射擊目標就在城墻下方不遠處,小炮射程不足的弱點也被規避了。

開拓軍的第一輪攻擊,遭到了強力反擊。

盡管在側面吹來的強勁海風下,硝煙很快消失,然而這並不能阻止葡人在城樓上不停發炮打槍,因為下方的攻城者火力不足,一排排由滑膛槍打上城頭的壓制火力,效果遲滯,沒有達到預期。

好在前期的訓練起到了作用。開拓軍在硬抗了二輪正面火炮以及棱堡側面的火槍射擊後,盡管已經有了不穩的跡象,但是畢竟沒有崩盤,大部分人還在按照命令作戰。

與此同時,待在陣地後方的余明傑,從望遠鏡裏看到了一切。然而他臉上沒有半點沮喪的表情,反而很欣慰,扭頭下了命令:“很好,可以撤了。”

很快,前方響起了一段後世人熟悉的樂器聲——司號員吹起了撤退小號。

余明傑打一開始,就沒指望著開拓軍能拿下大炮台。

和只會扔石頭灰瓶的土匪寨子不一樣,由殖民者守衛的聖寶祿大炮台,是完全熱兵器化的近代棱堡。這裏面的守軍曾經在世界各地防禦過土著的拼死進攻,是一支有著豐富作戰經驗,士氣充足的殖民部隊。

而開拓軍在本質上說,並不比對面的殖民軍隊高明多少,事實上大家都是一樣的,開拓軍就是穿越者打造的黃皮殖民軍。

相同的等級,再加上手中的武器也沒有代差,所以開拓軍不可能像打土匪寨子一樣,火力壓制外帶爬城爆破三板斧就拿下據城而守的對方。

令余明傑感到欣慰的,是開拓軍的紀律性。

盡管和正規軍比起來,開拓軍明顯訓練不足,但是在猝然遭到炮火打擊和排槍攢射的情況下,能穩住陣腳繼續纏鬥,這已經屬於難能可貴了。畢竟這是成軍以來首次遭到熱兵器成規模打擊,能堅持2輪炮火不潰散,直到後方軍令傳達才撤退,這令余明傑對穿越眾的部隊制度建設充滿了信心。

於是,嚴格意義上來講,在這個位面,由土著做主角,雙方武器不存在代差的情況下,第一次的東西方碰撞,第一次的熱兵器地面戰爭,以明國方面撤退而告終。

……

就在現場指揮官面帶欣慰,下令撤退後不久,後方關閘城樓上,有一個人面帶陰沉,緩緩放下了手中的雙筒千裏鏡。

這人是何汝賓。

歷史上的何汝賓,不論是帶兵上陣還是著書立說,都做到了一個古代將軍的本份。他所著的《兵錄》一書,包羅廣博,可以說是明代的軍事百科全書。這中間尤其重要的是,兵錄載有許多關於銃炮火器的介紹與戰法,這說明何鎮也是一位緊跟時代潮流的人,並不屬於抱殘守缺的老舊貨色。

所以當他今天現場看完第一輪攻防後,馬上就意識到了棱堡的厲害之處。

在這之前,包括何汝賓在內的土著軍將,大多是知道有棱堡這麽個東西,僅限於此:這玩意不光弗朗機人,荷蘭人也有修築過。而這種在明人看來外形線條“不規整”,多出了好幾處凸角的磚堡,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大家注意。

然而真正用熱兵器:當面實戰,棱堡的優勢就明明白白體現出來了。

何如賓方才看得清楚:攻入兩個突出部之間的明兵,瞬間就遭到了兩側火槍手從側後方向的打擊,毫無還手之力。而進攻凸角正面的部隊,由於攻擊面太狹窄,就只能和城上對峙,形不成沖擊力。

“原來夷人修造的城壘,卻有這般用處!”

何如賓眼見為實後,瞬間明白了個中關節。剛才守軍的火槍和火炮反擊給了他很多靈感,隨即,他又發散思維,聯想到了一系列關於火器在棱堡守備中的應用,並且意識到了這種組合的厲害之處。

在陰沉著臉放下手中望遠鏡的一刻,突然間,何汝賓感覺到一股冷氣從尾骨處升起。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他眼中出現了自己統領大軍,在某一座棱堡下被炮火砸得車仰馬翻,損兵折將,最終遭朝廷貶斥,淪為“廢將”的末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