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節 接收(六)

當穿越者和他們帶來的力量跨越大海,在廣東紮根後,古老而又緩慢的南國,變得快節奏起來。

以新區為核心的土地,就像一個漩渦,吸引著四方滾滾而來的人口和資源,吐出各種超越時代的工業品。

即便是初級的工業時代,也會帶來社會變革。各種琳瑯滿目的商品,各種新思想新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土著。就像蒸汽機車之於轎子一般,土著慢節奏的生活習慣,在無聲無息中,被緩慢而又堅定地強行提速了。

工業社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嘈雜”。原本平靜的南天名城,這之後變得紛紛擾擾躁動不安,肌肉在一天天強壯,充滿了活力。

相比之下,李大嘴在濠鏡澳搞出的那點事就無足輕重了。畢竟這年頭沒有互聯網,遠離核心區域發生的一切,很難被傳播到公眾當中去。

即便是大明帝國的心臟,也同樣對此一無所知。

……

1631年5月底,京城。

千裏外的北方,在這個時節,哪怕是小冰河時期,天氣也已經帶上了熱度。

距離去歲的那場大劫,已經過去了年余時間。古老的京城貌似恢復了人流車馬的繁華面目,然而內部的創傷還遠遠未曾平復。

這座城市的統治者,同時也是大明帝國的統治者,是勤勉的崇禎皇帝。

既然皇帝勤勉,那麽早朝大抵就是必不可少的。5月底的這天清晨,年輕的崇禎皇帝,照例在皇級門召開了早朝。

皇級門就是皇級殿大門了。在嘉靖四十一年改名之前,皇級殿原本是叫做奉天殿的。到了清順治二年,皇級殿會被改名為後世人熟悉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

清朝皇帝且不去說,實際上除了重大政治活動以及節日外,明朝皇帝日常開早朝的地方,並不是金鑾殿裏邊,而是在大門口。這個規矩是朱元璋當年創下的,有個名目叫做“禦門聽政”。

今天也不例外。

淩晨5點,伴隨著午門城樓上的鐘鼓敲響,等候已久,排好隊伍的幾百名京官,魚貫進入了紫禁城大門……淩晨四點的洛杉磯?拜托,淩晨4點的北京城,苦B天天見。

與此同時,穿著黑色常服龍袍的崇禎皇帝,也帶著大批太監宮女走出了後殿。大臣們就位後,皇帝準時坐上了皇級門前的龍椅。

一跪三叩,山呼萬歲。

套路走完後,借著微微的晨光,皇級門前開始了常例奏對。

今天的早朝很平常,貌似又是一個熟悉的無聊過場。高品官員陛前奏事,沒有資格上前的低品官員做好背景板,爭取早點散班……

事實上自朱元璋之後,大朝議政這種極其低效的施政模式,就被後來的皇帝所拋棄了。明英宗以後,皇帝都嫌天天上早朝太累,於是就改為通過批閱奏章來處理各類事務,早朝只是偶爾舉行。更狠的還有嘉靖和萬歷,二十多年都沒上過早朝。

崇禎皇帝雖說是勞模,但他也沒有把全京城的公務員拘在紫禁城不去幹實事的習慣。所以很快,實質上也已經淪為儀式的常朝,下朝了。

下朝後,隨著密密麻麻的低品官員散去,明帝國真正的中央政務決斷系統這才開始了運轉:由皇帝,大學士,六部尚書等少數官員組成的小朝會。

今天的小朝會,與會者比較齊全,基本上在京二品以上大佬都有到場,甚至還來了兩三位勛貴老臣——雖說勛貴從不發言,但是人家要旁聽的話,皇帝和學士也不能把人家給推出去是吧。

小朝會開始後,君臣之間先說了幾件閑散政務墊場。這之後,便是今天的重頭戲:處理廣東方面發來的奏折。

這裏所說的奏折,內容自然是上個月有關澳門“沖突”的文件了。

其實從沖突發生的當天起,就陸續有廣東方面的官員往朝廷寫奏章。再往後,兩廣總督衙門,地方衙門,乃至廣東各地官員,錦衣衛,甚至地方縉紳,退休官員等等都有給朝廷通氣的。所以從4月上旬到現在,朝廷正經是收到了不少奏章,也對澳門事件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

然而在這件事上最最關鍵的彰潮總兵衙門,卻是直到5月中旬,才將奏折發送到了京城。也就是說,忠勇伯曹川,是在4月底或者5月初,戰爭結束將近一星期後,才慢吞吞走普通驛路,給朝廷發了奏章。

朝廷方面收到奏章後,自然是要仔細研讀外加細細品味的:其余各路人馬都早早上本,偏偏你姓曹的主事人拖延時日,這裏面有什麽情弊?

就這樣,當朝廷各路大佬通過私下渠道搞清楚奏章的因果後,時間已經來到了5月底。這也正是今天小朝會的主題:回旨。

看看其余雞毛蒜皮的政事都處理差不多後,迎著初升的朝陽,微微眯眼的崇禎皇帝,側過臉,對今天輪值的司禮監秉筆方正化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