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節 來自北方的團隊

無窮無盡,永不停歇的雨水中,大批施工人員正在異國海岸搏命建設。

施工人員分兩種,從裝束上看的話,一目了然:一種是穿著蓑衣或者破爛土布衣服,矮小精瘦的本地人;另一種是穿著帆布雨衣的外來者。

渡過了一開始最艱難的兩天後,稍稍在鴻基港站穩腳步的穿越者,就迫不及待下令部隊四面出擊,“招募”本地土著來參與建設。

於是吳三爺這種機動小隊就領到了任務,在連綿雨水中開拔,冒險往內陸搜索。

很快,一些沿海漁民和內陸零散村落的土著就被開拓隊員“請”到了鴻基堡工地。

正常情況下,土著村落是沒那麽容易就範的。然而在雨水連綿的季節,惡劣的自然環境極大限制了土著的反應速度和移動能力,所以吳三爺他們輕易就將土著堵在了窩裏。

這個時候,土著就只能老實“應官府徭役”了。是的,安南這種山寨國家,其政體從上到下都是學自中國,包括徭役也是一脈相承。

至於說官府……操著本地口音的翻譯官告訴土著,這次重點工程就是官府的命令,沒見裝備精良的“禦林軍”都上門了嗎?

被槍和刺刀邀請的土著,盡管心中在嘀咕來者的合法性,但是行動上是必須遵從來人的命令了。

然而事情很快就反轉過來。驚惶的人被押送到工地幹了一天活後,不但吃到了足夠高熱量的飯菜,晚上下工時還領到了工資:自選銅錢或者布匹、蠟燭、鹽、稻米等等日用品都可以,日結。

對於十七世紀的窮苦安南農民來說,在雨季能找到如此報酬豐厚的工作,不要太劃算。這一下,什麽冒牌官府都不存在了,掛著“曹”字大旗的官人就是真官府,誰說是假的老子跟誰急!

很快,土著們就呼朋喚友,冒著雨水,帶著同鄉和親眷來支援國家建設了。

相比外來者,土著更加適應本地的雨季和地形,所以他們擔負了幾乎所有的非技術性工作……譬如清理外圍植被,並給工地帶回足夠的建築材料。

所謂的建築材料,主要是一些木杆和寬大的植物葉片。這兩種東西都是為了貫徹鄭洋洋之前的指示:挖溝,搭棚子用的。

之前鄭洋洋在地圖上畫的那個圓,其實是個正方形。原因很簡單:比起奇形怪狀的棱堡和圓形城堡來,正方形建築建造工時最省,成本最低,事後規劃擴建最方便。

有了優點,自然就有缺點:正方形城池會給攻城者留出寬大的攻擊面,防禦能力低。

然而軍隊對正方形是有信心的。迄今為止,穿越軍隊完成的都是更加需要資源和技術含量的攻城行動,至少在大明境內,艱苦守城的情況還沒有出現過。

以此推斷,只需要少量兵力就可以防守的據點,對於技術優勢的一方加成是非常高的。安南軍隊或許能在野戰中給我方造成壓力,但是守城戰,軍方對此是不屑一顧的,哪怕在雨季也同樣是這個心態。

即便安南正規軍的戰鬥力不低這已經成為了共識,但是擁有速射炮和後膛槍的城池無人能攻下來這一點,同樣是軍方共識。

於是在經過綜合考量後,下龍灣的海岸上,出現了壕溝。

壕溝是承平行狀態的兩條線。

內圍的壕溝四方形,不但深而且寬,這是為城墻準備的地基。而作為外圍防護的壕溝就淺多了,這裏只需要砌一堵矮墻,也不用整齊的四方形,面對內陸方向修一修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是搭草棚。

在連綿的雨季想要用磚頭和水泥砌墻,防水工作是一定要做好的。壕溝上方的防雨草棚搭好後,下一步施工者才可以平整地基,調配水泥,砌墻。

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在壕溝側面挖出一些排水溝用來隨時排出地下水。

毫無疑問,當前這種環境在堆砌出來的磚墻,牢固程度肯定達不到北方標準,畢竟水泥要雨季過後才能緩慢凝固。不過對於穿越者來說這都是小問題:在雨棚遮蓋下,火器發火率大增,足以將來敵消滅在沖鋒路上……如果真有大部隊來沖鋒的話。

以上這些工作牽扯了工程人員最多的力量。另外一處用工重點則是碼頭,那裏正在修建一條深入海灣的石碼頭……連石塊都是從海上運來的,荒僻的安南海岸根本找不到石料加工企業。

……

就在開拓者於安南海岸拼命和時間賽跑的同時,一艘台江港出發的大型客船,停在了廣州新區官碼頭。

從船上下來的,是一支來自北方的團隊。

之前在5月底的時候,朝廷收到了來自南方的奏折。其中除了匯報澳門戰事因果之外,還附上了一沓地契——據說是澳門城破後弗朗機商人“樂輸”給官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