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節 大淩河之戰(一)(第2/3頁)

第一波援軍時間在9月中,由松山守軍兩千組成。由於眾寡懸殊,這撥人被金兵輕松打敗。

第一波援軍敗退後沒幾天,第二撥援軍便由大名鼎鼎的賣隊友狂人/吳三桂之父/跑路大師總兵吳襄率錦州兵六千前來。結果吳襄部被後金大將阿濟格大敗,敗退錦州城。

到了10月初,吳襄部舔好傷口後,又一次來援。這次皇太極親自來戰,戰鬥的結果很關寧軍……吳襄部六千多人被皇太極親衛二百白甲沖殺,待後金大軍趕到,又是一番乘勝追擊紅旗招展的大好局面……吳襄部六千人大敗逃歸。

聞訊後的孫承宗焦慮異常,於是老頭梭哈了。在已經集結好的大軍基礎上,他再次下令抽調北方所有能及時到達的明軍部隊,準備出發去救援祖大壽。

這一次,永平參將李繼春也接到了調令。

其實從理論上來講,和山海關近在咫尺的永平參將,應該早就接到調令的。然而由於某些高層政治的原因——兵部侍郎彭汝楠是溫體仁一黨,所以在這之前有牽扯到永平衛的軍事報告,都被兵部有意無意壓了下來。

這一次,要不是孫承宗急了眼,大約李繼春還是老實待在永平練兵避禍呢。

當然,事情到這一步,李繼春部不去山海關走一遭也是不成了。好在事先準備齊全,於是在接到調令後的當天,老李便召集全營的高級軍官和參謀,召開了動員會議。

是的,就是動員會議。關於未來去關外後的軍事戰略,李繼春早已被總參發來的電報隔空“面授機宜”。李參將甚至知道,在遙遠的,波濤翻滾的大海上,甚至還有一支船隊前來增援,目標據說是建奴側後。所以對於春雷營來說,更加重要的軍事會議,其實已經在核心團隊中開過了。

動員會議開過後,第二日,早已有所準備的春雷營開展了誓師大會。會後,參將李繼春收拾行裝,於第三日晨,帶著精心訓練的手下,帶著十足信心,帶著溫暖,奔赴山海關外下鄉去了。

1631年10月14日,來自永平衛參將李繼春部的900名精銳騎兵,進入了山海關大門。

而就在李繼春部進入山海關的同一天,祖大壽部遭受後金部隊扮演的假援軍引誘出城,再次遭遇大敗!這一次出擊,是祖大壽在整個戰役中最後一次嘗試突圍。

其實早在祖大壽突圍幾天前,由監軍道張春統領的,數量達到5萬的,明國最後也是最大的一撥援軍,就已經從山海關出發了。

現如今的山海關,其實就是個空殼子:但凡有一支部隊前來,立馬就會被大佬孫派出去。趕到山海關的李繼春部也不例外,僅僅休整了一天,便被心急如焚的大學士孫承宗匆忙打發上了戰場。

李繼春部全體都是高速的騎兵,又一人三馬帶足了給養,按理說出關後很快就能追上張春部。然而李參將卻一路磨蹭,沿途觀景不說,還在遼西走廊四處亂竄,貌似因此還“掉隊”了400人,部隊素質堪憂。

最終,等老李率領剩余的“500大軍”在錦州城外追上正宗大軍尾巴的那天,已經是1631年的10月20日。

當其時,前線劍拔弩張。數量達到5萬+的明國大軍,已經離開錦州城北上,準備尋機和建奴決戰。

帶著親衛直驅中軍,匆匆而來的永平參將李繼春,於錦州城北,終於見到了本次帶頭大哥:監軍道張春。

張春,舉人出身,為孫承宗看好。此次大淩河戰役,孫承宗坐鎮山海關之余,先是舉薦此人為監軍道,後又力薦張春為帥。

是的,沒看錯,明帝國歷史上最後一次針對後金的戰略反攻,領軍者是一個文化人……舉人。此刻的張春,指揮著3萬以上的關寧軍精銳,外帶2萬以上的大明北方野戰部隊。

這些部隊,是大明最後成建制的野戰軍團,是國本。

看上去平淡無奇的二線地方將領李繼春,自然不可能引起大軍統帥張春的興趣。聞聽此君只帶來了500騎兵,在步騎如雲的5萬大軍中,張春更加沒興趣了。於是在百忙之際,帶頭大哥順手安排了遲到的李繼春部最合適的工作:遊擊。

接下來,便是歷史上決定了明金命運的大淩河之戰了。

2天後的10月22日,明軍過小淩河直逼大淩河城,在距大淩河城十五裏處,與後金大軍相遇。

當其時,張春為了扼制後金占據優勢的滿蒙騎兵,便動用大批戰車擺出車陣,用來防備對方重騎沖鋒。這些戰車上配有火器,其中還夾雜著一些明廷從某伯爺手中買來的先進前膛步槍。

這樣一來,雙方交戰伊始,八旗兵還是吃了點虧的。沖了幾次都未能成功,戰車陣於是緩緩向前推進。

然而令明軍沒想到的是,當戰線往大淩河堡方向推進了一段距離後,後金大軍讓開道路,露出了固定在土堆上的西式滑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