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節 箭

被後世稱為巴拉望島的鄭和島,地勢狹長。它像條扁擔般斜斜臥在南海,東西長度達到了600公裏,南北最寬處卻只有40公裏。

鄭和島這根扁擔的左右兩端,連接著後世的菲律賓和文萊。

大燕國這次之所以選擇鄭和島插旗,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因為在島的南部,有著豐富的鎳鉻礦區。

在後世,鄭和島上的礦山,高中低品味的鎳鐵礦都有出貨,外加豐富的鉻鐵礦,產品大部分出口到了中國。

此地的出貨量占據了菲律賓鎳礦年出貨量的16%,是該國三大鎳礦區之一。

……

鄭和島南部,位於尾端的一處無名港灣,開拓船隊靜悄悄停泊在這裏。

距離海岸最近的元鬥號甲板,一群人用三腳架上的望遠鏡,輪流觀察著被熱帶植物覆蓋的海岸。

負責本次登陸的開拓軍司令王博,前腳用望遠鏡看完,又俯身爬在桌上翻起了地圖。

地圖品種不少。不但有後世帶來的,各種比例的高精度數碼彩圖,還有之前元鬥號跑來勘探時,用無人機遙感測控的十七世紀實時地形圖。

然而研究了半天,一直皺著眉頭的王博,還是提出了額外要求:“和咱們那時候區別還是比較大啊。這樣,先帶我們繞過去看看吧,看看情況。”

一旁站著的勘探隊長潘明忠,聞言無所謂地聳聳肩膀:“隨便吧,你王司令說繞,那就繞。”

元鬥號臨時船長/勘探隊隊長潘明忠,是穿越眾早期的初代勘探隊長。事實上在兩年前,老潘就已經“卸甲歸田”,坐了辦公室,擔任內閣環境部長,身居高位了。

這一次要不是任務重要,需要有經驗的老手主持,他也不會臨時出山,跑到遙遠的南海重操舊業。

王博的要求很合理,但是剛才潘明忠的話頭,終歸是能聽出一絲不爽。

原因說來話長。

之前元鬥號來鄭和島南部偵測時,其實已經挑選出了最適合設置登陸點的位置——就在船隊現在停泊的這處無名海灣。

從安全角度來說,此地兩側深入海岸的山岬,能極好地阻擋海洋風暴,是一處天然的優良港灣。

從生產角度來說,後世島上的幾處大型鎳鉻礦山,其中有一處就在距離海灣不遠的內陸……這還不算資料中查不到的一些小礦藏,也許就在附近。

另外,在距離海灣不遠的內陸,還有幾處山脊下的小山谷。

這幾處小山谷都附和農業部門的要求:一開始的橡膠樹苗,農業部門希望能安置在遮風擋雨的區域。

綜合以上幾處條件,事先過來偵測的元鬥號,當時就確定了無名海灣做為建立橋頭堡的最佳地點。之後和船隊匯合,元鬥號第一時間將船隊引領到了此地。

可惜的是,王司令今天到地頭觀察了一通後,最終還是打算“繞過去看看”。

這個繞,就等於隱晦地給潘明忠選擇的登陸點投了不信任票,這種作法肯定令老潘有點不爽。

可是王博才是登陸負責人,未來登陸的也是人家手底下的兵,最終登陸點的的決定權還是在王博手上。

而且,即便是公開場面,王博的要求也沒半點毛病:初到一地,多看看總是沒錯的。

所以盡管老潘有點腹誹,但他還是第一時間命令元鬥號鍋爐升壓,掉頭出海。

船隊現在的位置在鄭和島南部。所謂的“繞過去看看”,當然不是繞島一圈,而是抄最近的路,沿著主島最南端航行,繞過島嶼尾部去另一邊看看。

這一看,就用掉了三天時間。

直到第三天的傍晚,元鬥號才施施然回到了出發前的海灣。

這是沒辦法的事。算上各種零碎礁石的話,鄭和島周圍的大小島嶼數量超過了數千。如果不是元鬥號上有蒸汽動力和先進電子儀器,在十七世紀的鄭和島周圍亂竄,普通船只鐵定要發生海難。

元鬥號回航後,一直靜侯的大部隊終於集體生火,離開了這處寧靜美麗的無名小海灣。

被王博最終選定的登陸點,其實距離無名海灣並不遠,就在更南邊10公裏的地方。

這裏也是一處海灣,位置已經靠近了島嶼末端。

既然確定了位置,那麽這處海灣就有了提前預訂好的新名稱:紅石灣。

紅石灣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不久前“因公殉職”的第5位穿越眾而設立的。

話說,穿越七年來,在危險原始,缺醫少藥的十七世紀,穿越眾各種意外和因病死亡的總數量,迄今為止一共只有5個人,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跡了。

這一點從側面印證了一條真理:做了人上人,屌絲分分鐘就開始惜命怕死了。

新近死亡的穿越眾名叫張紅石。此君殉職的原因,是在兩個月前一場內部酒會上大聲狂笑……然後突發心肌梗塞,救治不及,就這麽成了第5名倒黴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