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軍餉

‘太昌二年四月,天子聞僧眾不法,命京畿大都督澄徹查,澄以罪證示於天子,天子大怒,下令抑制佛事。

大都督澄受命查封寺院,所得錢糧盡數送往國庫,不取分毫。

時人聞之,贊曰:澄之廉潔,古今未有。’

高澄很滿意的放下文稿,勉勵記室參軍張師齊道:

“以後也要如這般務從實錄。”

張師齊應聲稱是。

主君說要務從實錄,不會真有人這麽幹吧?

上一個當真的人可是被滅了九族。

其實就算張師齊照實記錄,高澄也不會要他命,國史案只是拓跋燾殺崔浩的借口而已。

不過記錄言行的差事肯定會換人。

看重自己身後名聲不丟人,二鳳哥哥唐太宗那樣的人物都不能免俗,更何況小高王。

將來自己子孫爭點氣,將王朝延續三四百年,後人再去著史,時隔三四百年,他們能知道什麽情況,不還是要靠張師齊的第一手資料麽。

至於時人的筆記、日記,那都是野史,都是小高王的政敵汙蔑。

高澄就喜歡精心打扮歷史這位小姑娘,寵女兒嘛,能理解。

不多時,又有家仆來報,新建的度牒司按照高澄的要求,已經選拔了一名僧人,前往天竺求取大乘真經。

高澄命人將僧人喚來,這僧人年紀不大,才二十四五歲,按照高澄的劃分是屬於還俗之列,他離六十可差得遠。

但洛陽往天竺路途遙遠,不可能讓一個六十歲老僧跋山涉水,只能破例從原本要被逼還俗的僧人之中尋找。

高澄給了這麽個繼續侍奉佛祖的機會,然而應者寥寥,誰也不願意踏上不知兇險的旅途。

但佛門有敗類,同樣有向佛之心堅定的赤子。

“敢問這位大師法號?”

高澄厭惡佛門敗類,但這種為了信仰,不避艱險的僧人值得他敬佩。

“小僧慧光見過高檀越。”

慧光和尚雙手合十道。

高澄看這和尚很順眼,特意提醒道:

“此去天竺,路途不下五萬裏,且不說盜匪叢生,更有荒漠阻隔,慧光法師可要思慮周全。”

慧光和尚對此行的艱難早有預料,他感謝了高澄的好意,堅持道:

“天竺賢僧不遠萬裏而來中土傳教,小僧也願效前人之志,為中土求取大乘真經,再興佛法。”

高澄不再多勸,轉而對慧光道:

“路途遙遠,我贈你一匹白馬代步,再為你發放三份度牒,許你帶三名弟子隨行。”

慧光謝恩而退,高澄不知道的是,這位虔誠的僧人,便是歷史上地論師南道派的開創者,被稱為光統律師。

在佛教傳說中就是他與另一位大法師流支三藏一起迫害菩提達摩,下毒六次。

真真假假誰又分得清,就像小高王明知道菩提達摩此時就住在洛陽城外的嵩山,已經一百四十多歲,他也不可能跟樹一樣將人鋸了數年輪,看看是真是假。

就算是真的,把慧光遠遠打發走,也能讓菩提達摩晚年安生一些。

洛陽十三僧尼寺,便有一座寺廟坐落城外嵩山,專供禪宗僧眾靜修。

前些時日,高澄特意兵圍嵩山寺院,就是擔心菩提達摩下山戳破他的謊言,別人不知道大乘佛法,從天竺遠道而來的菩提達摩又怎麽可能不清楚。

高澄把取經隊伍組建好,也不再管了,他一直在等候高歡的消息,錢糧統計早早發了過去,卻遲遲不見高歡把軍餉數額定下來。

在焦急中,高澄一直等到了五月十一,一名晉陽信使駕馭三馬,飛奔進入洛陽。

高澄收到書信與奏折,便急忙招來了自己在洛陽的核心幕僚,崔季舒、趙彥深、崔暹三人。

崔家叔侄走進廂房,一時沒望見那面熟悉的屏風,有些不習慣,還帶著些可惜。

這種事自然不能拿出去吹噓,可若是屏風被其他人不經意撞見,就與自己無關了。

趙彥深倒是了然於胸,不管究竟有幾面屏風,高澄費盡心思施恩的舉動,依舊讓他感動。

高澄交代侍衛看守好周圍,尤其不許膳奴過來打擾。

眾人入座,高澄將書信交給三人傳閱。

高歡信中第一件事就是命高澄將錢糧調往晉陽,小高王辛苦搜刮來的錢糧還沒捂熱,就被要了去。

對此,高澄心裏早有準備,高歡要是能將關東各軍發餉的權力交給他,那他反而要起疑心。

其余各軍軍餉不經高澄的手,但高歡還是把京畿軍三萬人的軍餉交給了他。

這足以讓高澄滿意了,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京畿三萬兵的統帥權與錢糧都在他手中,這也意味著高歡認可了高澄對京畿兵的絕對控制。

而信中所言的第二件事,便是軍餉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