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高澄的名聲

部眾才渡淮河,夏侯夔(kuí)就已經得到了小黃城失陷的消息。

但他早有心理準備,若是州郡兵能夠指望,他也不會辛苦蓄養一萬余私兵,嚴加操練。

想來之前徐州異動,將譙州刺史,都督譙州諸軍事的羊鴉仁騙往東線,便是出自高澄或他的幕僚手筆。

如今南梁境內對高澄有兩種看法,一種是他本身確有才幹,另一種則是誇耀他的文武班底。

在夏侯夔看來,無論是哪種情況,這支洛陽京畿軍都不容小覷。

盡管兩年前陳慶之救援三荊無功而返,北方大肆渲染高澄大破陳慶之,但內裏真實情況大家都很清楚。

京畿軍展現的戰鬥力參差不齊,有五百騎反沖的英勇,但更多人見了物資便忘了紀律,大肆搶奪。

這樣的軍隊,夏侯夔原本是看不上的。

征兗州、徐州兩戰也更多的是計謀作用。

但去年時,京畿軍五千騎四天奔襲四百八十裏,成功救援竇泰的消息傳至南方,夏侯夔再也不敢小瞧了這支軍隊。

沒有嚴格的紀律與高昂的士氣,無法做到單人單馬,僅靠牛、騾換乘,完成這一壯舉。

由此可見,經過兩年的辛苦訓練與接連不斷的勝利,早已經讓那支軍隊完成了蛻變。

當然,他也為此眼紅,並不是士卒,而是戰馬。

他們夏侯氏辛苦經營數十年,部曲中才有戰馬兩千匹,高澄一場救援,幾乎跑廢五千匹戰馬,轉頭又從他爹高歡手中得了一萬匹戰馬,這上哪說理去。

得益於前段時間東魏與南梁互通友好,彼此間的消息傳遞並非難事,夏侯夔也得以知曉京畿軍的虛實。

但是京畿軍的強大並沒有讓夏侯夔畏懼,他可不是無名之輩。

夏侯夔十七歲與父兄一起參與蕭衍舉事,南梁建立後,追隨與韋睿並稱韋裴的裴邃作戰,履立戰功。

兄長夏侯亶死後,夏侯夔繼領豫州刺史,授使持節,都督豫、淮、陳、潁、建、霍、義七州諸軍事。

自參與鐘離之戰的三位名將,韋睿、裴邃、曹景宗先後去世,夏侯夔與陳慶之便是如今南梁的中流砥柱。

夏侯夔料定京畿兵由救援南荊轉道譙州,必然是拋開步卒,獨領輕騎奔襲,於是收到消息,甚至都沒有召集七州州郡兵,只帶了私人部曲步騎萬人北渡淮河以圖救援。

如今小黃城已陷,夏侯夔也轉向東行與回師救援小黃城的羊鴉仁成功會師。

羊鴉仁,字孝穆,泰山钜平(山東泰安)人,與同是泰山郡人的羊侃一般,都是叛魏降梁的大將。

雖然自孝文帝開始,以拓跋氏為首的鮮卑貴族都已改為漢姓,例如北魏宗室由拓跋改姓元。

但對於羊鴉仁、羊侃等人來說,南方漢族政權更有歸屬感。

只不過時移世易,他們叛魏之際,無論如何也不會預料到有人能在鮮卑人與漢人兩種身份之間,靈活轉換。

高歡以懷朔鎮漢族罪戶出身,收獲代北鮮卑的效忠,崛起於微末,這種事情太過玄幻,誰又能想到。

這樣的出身也給了高歡、高澄父子極大的便利,需要他們是鮮卑人時,一個叫賀六渾,一個也可以是鮮卑小兒。

需要他們是漢人時,他們總是以渤海高氏子弟自居,敢喚小高王一句鮮卑小兒,他能跟你急眼。

不過兩父子側重不同,高歡更偏向於鮮卑,而高澄與原主更傾向於漢人。

小高王漢人屬性更重,是他本身就是穿越者的原因,而原主則是因為遠離晉陽這個鮮卑大本營,坐鎮鄴城十余年,所接觸與倚重的,大部分都是漢族士人。

這也是許多人認為隨著打擊鮮卑勛貴,親近漢人士族的高澄被刺殺,高氏政權的漢化努力也宣告失敗。

當然,如今的高澄可沒心情去理會這些。

獲知夏侯夔與羊鴉仁合兵西進,逼向小黃城,這讓他頗為憂慮。

慕容紹宗與王思政所率領的步卒短時間內,不可能馳援小黃城。

自己所能倚仗的只有五千騎兵。

其實高澄如意算盤已經撥算得很好,前文提到,他並沒有不計馬力奔襲譙州。

但還是命令信使攜帶文書一人三馬,趕往徐州傳信。

徐州刺史得到高澄命令,立即挑起邊釁,引得羊鴉仁領軍東行,才讓高澄找準機會,趁譙州空虛,輕易襲取州治小黃縣。

他也沒有算漏淮河南岸的夏侯夔會北上支援,甚至決定出城將兩路人馬逐一擊破。

但夏侯夔不按高澄的劇本走,他沒有花費時間聚集兵力,只帶了一萬步騎便先行渡河北上,獲知小黃城失陷,也根本不給高澄機會。

才知道夏侯夔渡河,他已經徑直東行與羊鴉仁會師去了,堅決不繼續往北,看小黃城一眼。